在前不久剛剛閉幕的全國政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丁常云提交了《關于在海外設立老子學院拓展公共外交的提案》。丁常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問題非常關注,他呼吁,老子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應該得到弘揚,我們應當通過在海外設立老子學院,進一步拓展我國的公共外交。針對這個話題,本刊于近期對丁常云進行了專訪。
《檢察風云》:丁老師,您好。您是怎么想到提出這樣一份提案,在海外設立老子學院有著怎樣的意義?
丁常云:曾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的趙啟正先生曾經提出“弘揚傳統文化,開拓公共外交”的建議。因為“公共外交”是一種面向外國公眾,以文化傳播為主要方式的一種國際活動,中國傳統文化是拓展我國公共外交平臺的重要載體和渠道。而在我看來,老子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在拓展公共外交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老子文化具有最高的超越性和最大的包容性,是東方文化智慧的寶庫。可以說,老子文化是一種普世文化,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任何階層、任何人都能接受。
《道德經》是老子文化的經典著作,它雖然只有短短5000字,卻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和核心價值,體現了深厚的生命關懷、社會關懷、環境關懷的人文精神,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指導意義。前美國總統里根在國情咨文中,就曾經引用《道德經》中的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治理一個大的國家要像烹飪一條小魚一樣,不要亂折騰,尤其是政策不能多變,否則老百姓無法適應。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弟弟2010年在新加坡的一所學校演講時,也用漢語引用了《道德經》中的名言“上善若水”,鼓勵學生積極行善。這說明,老子的智慧沒有國界。同時,老子的思想與今天的很多理念也是相契合的。比如,管理學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老子也主張“清靜無為”。有人認為,“無為”就是什么也不做,這是錯誤的理解。“無為”的意思其實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就像一個公司的一把手,如果樣樣事情都要管,大小事情都要抓,那一定管理不好,“抓大放小”才是正確的管理方式。
概括來講,老子文化是一種以“自然無為”為核心價值,以“反者道之動”為思維方法,以構建“清凈和諧”人生境界為目標的文化,充分地體現了人類文明的最高哲學智慧,對于促進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
近年來,老子文化開始逐步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了老子文化研究會,四川大學成立了老子學院。《道教經》也開始進入高校,成為學生學習中國古文化的教材。中國道教協會于2007年專門舉辦過一次國際《道德經》論壇,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論壇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來賀信,寫道:“道教關于和諧、善意、合作的哲學思想,集中體現了當前國際社會的基本思想,也是聯合國努力促進不同文明間對話與合作的出發點”,他“希望此次論壇將增進和諧與理解,為世界和平與繁榮作出貢獻”。這充分反映出國際社會對于老子文化的關注和重視。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認為,在海外設立老子學院的時機已經成熟。在海外設立老子學院,既有利于老子文化及其哲學智慧的廣泛傳播,積極探索老子文化的智慧和內涵,進一步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并使之服務當代社會,同時也能夠對傳播中國文化精神、積極開拓我國公共外交發揮積極的作用。
《檢察風云》:目前,老子文化在海外傳播的情況如何?
丁常云:早在17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已經傳入西方,此后,老子及其道學思想引起西方人的極大關注,并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美國《紐約時報》將老子列為世界古代十大作家之首。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弘揚東方傳統文化的熱潮中,老子文化已經引起了海外的普遍關注和推崇。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經》以外,就是老子《道德經》。德國從1870年第一個德譯本以來,《道德經》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美國學者蒲克明指出:“當人類隔閡泯除,四海成為一家時,《道德經》將是一本家傳戶誦的書。”他認為《道德經》是未來大同世界家喻戶曉的一部書。
老子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他的思想和智慧是屬于全人類的。近代以來,老子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老子文化已經成為人類社會共同的精神財富,特別是老子對和諧自然、和諧社會、和諧生命的關注,為全世界所矚目。
《檢察風云》:您一直強調,老子文化是一種普世文化,能否通過一個具體的層面再給我們解釋一下呢?
丁常云:我舉個例子。霧霾的問題大家都很關注,因為這和每個人的健康和生存息息相關。在全球范圍內,環境和生態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近代以來,由于人類中心主義的極度膨脹,導致了生態危機的發生和自然環境的破壞。好在現在世界各國都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強調要把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協調起來。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老子文化的思想中就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環保理念和生態智慧。即使到了今天,對于當代社會的發展,這些思想和理念仍然具有很強的啟示和指導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一個整體,一個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正如《莊子·齊物論》所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人為一。”因此,人的活動應該與自然環境相協調,不能為所欲為。老子文化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文化,它繼承并發展了先秦以來的天人和諧共生思想。在早期老子文化經典《太平經》中就明確提出了“天人一體”的論斷。肯定了人對環境的依賴關系,形成了一種生態整體意識。同時,《太平經》還進一步指出:“自然之道不可違。”要求人們尊重自然、保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此后,在《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中還提出了“和合共生”的思想。并稱:“道以中和為德,以不和相克。是以天地合和,萬物萌芽,華果熟成。”這就是說,“道”的本性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諧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諧,才會有萬物的生長和成熟。
老子文化在審視人與環境的關系時,表現出深邃的生態智慧。美國環境倫理學家霍爾姆斯·羅爾斯頓(Holmes Rolston)認為:“西方人也許應該到東方去尋求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模式。”美國科學家卡普拉(F.Capra)則認為:“在偉大的宗教傳統中,道教提供了最深刻和最美妙的生態智慧的表達之一。”法國著名道教學者索安(Anna Seidel)也指出:“今天的生態學家知道,作為東方傳統之一的道教,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一種生存方式,使我們被毀壞的星球更加和諧。”
《道德經》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說,自然界萬事萬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規律性,無不遵從一定的自然法則。任何人都不能違背,也無力違背。否則,就會導致災難,形成生態危機。另外,老子文化從“和諧共生”的理念出發,強調人與自然萬物必須要和睦相處,才能共生共榮。這并不是反對人化的自然,而是主張人改造自然應受道德的約束,應對環境采取保護措施。主張關心愛護萬物生命,以謙下的精神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
可以說,老子文化中形成的諸多環保理念和生態智慧,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生態建設寶貴的文化資源。
《檢察風云》:在具體操作層面,在海外設立老子學院應該怎樣進行呢?
丁常云:首先,我認為要在國內先建立若干老子學院,以傳播國學為主要任務,成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校園。其次,老子學院可采用學歷教育和業余教育相結合的辦學模式,鼓勵社會各界人士參加老子學院的課程學習。同時,還可以將老子文化引進中學教育,將國學教育與升學結合,成為國人的必修課。三是要積極開展對老子文化的研究,努力培養一批“老學”研究者,為老子學院輸送教學人才。同時,還可以將老子文化教育納入職稱評定,促進國人對國學的重視。四是要有計劃的設立海外老子學院。設立海外老子學院一定要進行充分的論證和研究,切勿盲目的、一窩蜂式的,可以先在華人較多的國家設立老子學院,然后逐步向其他國家推廣。同時,我們還可以鼓勵民間資本去海外設立老子學院,可能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設立海外老子學院要以弘揚老子文化為目的,以“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為宗旨。在傳播老子文化過程中,要特別注重推廣老子文化的普世精神和社會價值,如老子的治國之道、老子的經濟思想、老子的環保理念、老子的人生哲學等,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建立提供積極的文化資源。
采訪:鄭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