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華
【關鍵詞】自主探究 大膽爭辯
自由想象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047-01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是新課改的重要一環。由此,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內在的學習需求得到激發,知識、能力、價值觀得到培養。要實現這一目標,課堂上教師就要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解,或是整堂課以一連串細小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過度側重知識的接受性、單一性、機械性,嚴重壓抑了學生的個性,扼殺了學生自主探究語文的實踐能力。教學中,教師必須留給學生足夠自主探究的時間,大膽放手讓學自讀自悟。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月光曲》一課時,筆者并沒有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步步引導學生分析課文,而是讓學生先自讀課文進行預習,以小組為單位探究教師的預留問題。在小組學習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生字新詞,解決筆者提出的預習題,而且還能提出“文中貝多芬為盲姑娘兄妹彈琴時的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等新問題。進入課堂教學時,針對學生在預習中發現的問題,筆者并沒有直接把答案告訴他們,而是讓他們先在小組中進行討論,找出答案,筆者再做提示或矯正。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筆者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讓學生閉目欣賞音樂,體驗意境,通過角色變換把自己當成盲姑娘以及她的哥哥,通過直接與文本進行對話,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給學生大膽爭辯的機會
馬克思說過:“真理是由爭論確立的。”學生自主探索問題時,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也就有不同的見解,或是對課文分段看法不一,或是對書本某一問題產生分歧。課堂中,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質疑、爭辯,對問題提出異議。在辯論過程中,教師不能以“權威人物”身份下結論,而是珍視學生不同的思想見解,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理由進行反駁,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比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找駱駝》這篇課文時,針對問題“商人聽了老人的話是怎樣找到駱駝的,你認為哪種辦法好”,學生產生了意見分歧。有學生說:“我認為順著腳印找好。蜜和米都漏完了,就沒有線索了,找駱駝啃過的樹葉也不行,駱駝不是一路都吃,再說沙漠里很少有綠洲,這個線索容易斷。”有學生說:“順著腳印就能找到嗎?如果遇到一場風沙,把腳印都掩埋了,到哪兒去找了。”對此,筆者放手讓學生爭論、探討,最后,他們覺得商人應該綜合考慮這三種辦法,找到駱駝的希望才大。可見,給學生爭辯的機會,才能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使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求異思維,敢于向“權威結論”挑戰。
三、給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
想象是特殊的思維活動,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核心。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發散性思維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教學時,筆者適時抓住教材讓學生想象當時的場面、情景。如筆者教學想象作文《假如世界上沒有了音樂……》時,通過播放一段沒有聲音的視頻,讓學生的思維處于沒有音樂的境界中體會沒有音樂、沒有聲響的真切感受。在交流時,有的學生說:“我們喜歡的動畫片因為沒有了音樂一點也不吸引人了。”有的學生說:“沒有音樂后,花兒沒有以往美麗了,動物們看起來也很煩燥。”學生通過入情入境地想象,能夠理解文意,充分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應該認真鉆研教材,個性化地處理教材,給學生一個真正的自由空間,讓他們充分自主地參與學習,才能使智慧得到啟迪,能力得到發展,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