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陸偉
【關鍵詞】意境 音樂課堂 《大海啊故鄉》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125-01
“意境”是一個美學詞語,是指文藝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其構成是以空間境象為基礎的。在觀摩課活動中,我們經常能聽到教師這樣評價課堂:“這堂課比較有意境”;“這堂課把我們帶到美的意境中去了”;“這堂課如果在歌曲的藝術處理上再細些,則意境可能會更深遠些”。可見,音樂課堂上的意境教學正得到廣大音樂教師的關注。如何營造音樂課堂中的“意境”,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意境美”?筆者結合多年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大海啊故鄉》為例,談談如何通過分析教材中歌曲的歌詞、旋律、節奏、速度、力度、音樂表現記號、情感標記等,充分發掘教材的音樂意境元素,并運用其為意境教學服務。
一、用色彩營造意境美
小學生的年齡大約在6~12周歲之間,據測定,小學高年級學生區別顏色的能力比低年級學生高達60%以上。另外,學生的視聽覺感受均得到進一步發展,其靈敏性甚至超過成人。筆者根據學生認知能力的特點,決定采用色彩來營造音樂課堂教學的意境。
在《大海啊故鄉》教學開始時,筆者通過課堂提問引導學生用色彩營造出一個多姿多彩的音樂意境。筆者問:“如果把這首歌曲用繪畫的形式展現出來,可以用什么顏色作為圖畫的背景色?”大多數的學生都回答用藍色。筆者接著問:“藍色一般給人怎樣感覺?”生答:“藍色給人一種安詳、寧靜的感覺。”筆者問:“大海上除了藍色還有其他什么顏色嗎?”學生答:“還有白色的帆船”;“白色的海鷗在自由地飛翔”;“紅火的太陽從大海上升起、落下”。通過對色彩的描繪,美妙的大海圖象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學生對柔和安靜的歌曲意境有了初步的感受,這對歌曲的演唱有著非常重要的潛性作用,學生在優美的意境中唱出美的音色,得到了美的享受。
二、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現意境美
多媒體信息技術具有快捷、方便、超越時空的特點,在展示音樂意境時有著其他手段不可比擬的優勢。音樂課堂中采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學生在多媒體聲、色、形、象的展示下,能夠快速進入緊扣教材的特定音樂意境中。在《大海啊故鄉》的教學中,筆者讓學生觀看一段大海的視頻,視頻展示了一望無際的藍色天空、清澈的海水、白色的沙灘、高高的椰子樹……這樣的景色很容易激起學生對于美的追求。隨后,筆者播放一段《大海在呼喚》的電影片段,讓學生觀看浪濤拍擊礁石的畫面,體會大海神奇而多變的魅力。學生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時,筆者引導學生從前半段旋律體會大海的寧靜美麗,高潮部分聲音要激昂,就像海浪拍擊礁石一樣,突出情感的真摯。學生在多媒體視頻播放中,真切感受和體驗到歌曲的意境美。
三、多途徑渲染意境美
意境的渲染是一個持續、不間斷作用于學生情感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管齊下,采用多種手段渲染意境,以達到整體綜合的功效。
還以《大海啊故鄉》的教學為例,筆者通過鋼琴伴奏渲染意境,彈奏出優美的旋律,要求學生模擬大海的海濤聲,并輕輕揮動彩紙條作隨風飄動的樣子。接著,筆者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聽潮》,感受文學作品和音樂作品結合的美感,進而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充分表達出對歌曲學習的藝術感受,筆者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評析,深化意境教學。
四、聲情并茂描繪意境美
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演唱基礎,他們的想象力迅速發展,創造性才能逐步提高,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用自然圓潤的聲音優美地演唱歌曲,體驗歌曲演唱的層次,避免平淡地演唱。如筆者在教學《大海啊故鄉》時引導學生配合形體的輔助參與,結合歌曲三拍子的節奏特點,請學生圍坐成一個圓圈,讓其中一名學生按照“強—弱—弱”的節拍,先在左邊的同學腿上拍擊1下,然后在后邊同學腿上拍擊2下,當每一個學生都運動起來后,配合著身體起伏的動作就好像大海的波濤起伏。學生伴隨著動作載歌載舞,用形體和聲音表現出歌曲的完美“意境”。這樣一來,課堂形式變得更豐富,教學內容更詳實,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也得到了提高。
音樂課堂只有讓學生置身于美妙的音樂中感受栩栩如生的音樂形象和美好的音樂意境,才能營造出充滿魅力的意境課堂。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