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莉


【關鍵詞】初中地理 概念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122-01
對地理事物屬性的抽象概括叫做地理概念。初中地理課本中出現的地理概念非常多,這些地理概念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等特點,將地理概念講得通俗易懂是教學的難點。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幾種教學地理概念的方法。
一、圖示法
(一)地圖法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門面”,學生通過觀察地圖,能夠形成地理表象,然后結合地理知識進行分析、概括,從而理解地理概念。
例如,在講解“中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借助地圖(如圖1),分別講解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這4個地理概念。從圖1我們可以看到,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由于受到地勢和地形因素的影響,可以將青藏地區與其他三個地區區分開來。根據是否受到夏季季風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將西北地區與北方地區區分開來。從地圖上看,我們對各個地區的劃分范圍及各地區所包含的主要省區就一目了然了。
(二)概念地圖法
概念地圖法是通過連線來表述地理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學生在識別了與某一主題有關的地理概念后,先對這些地理概念進行層次歸納,在制作概念地圖時,沿著等級層次來創建網絡模式,使學生能夠識別地理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提供與知識點有關的知識背景,以便學生加強新舊地理概念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形成一定的認知結構,完善概念圖。例如,自然環境包括水環境、大氣環境、地質環境等,其中水環境又包括陸地水環境、海洋水環境,陸地水環境包含了地下水、地表水,而沼澤、湖泊、冰川等屬于地表水(如圖2)。這個概念地圖將自然環境中各種地理概念及其相互關系,以層次結構的形式進行整合排列,由上而下,由總到分,與人腦存儲知識的方式相類似,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自然環境這個地理概念。
二、比較法
學生對某一個地理概念的理解程度體現學生對此地理概念的掌握程度。假如學生能夠利用地理概念的正反例證進行識別和歸類,或者明確區分相似地理概念之間的異同點,則說明基本掌握了這個地理概念。例如,教學地形、地貌、地勢這3個地理概念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采用比較法學習,地形是指陸地表面各種各樣的形態,按形態可分為丘陵、平原、高原、山地和盆地;地勢是指地表形態起伏的高低與險峻的態勢,包括坡度的陡緩程度或地表形態的相對高差和絕對高度;地貌是指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平原、沙丘、山地等,海底的大陸坡、大陸架、海底山脈等。地形和地貌都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態,地形是指大范圍的宏觀的地表形態,而地貌是指小范圍微觀的地表形態,地形側重于根據地面的形態來分類,而地貌側重于從成因上來劃分。利用比較法學習,可以明確二者在地表形態的范圍和分類上的區別。此外,地勢強調的是一個地區的高低起伏,地形和地貌指地面的形狀,地勢指地面的高低,前二者與后者的屬性存在差異。
三、聯系實際法
掌握了地理概念就要將其運用到生產和生活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地理概念應用到實踐活動中。例如,教師在教學“可持續發展”這個概念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社會調查的形式,提出能源節約、環境保護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提倡學生從身邊做起,為“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蘊含的意義。
提高地理概念教學的效率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各種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交流討論、歸納概括促進對地理概念地理解。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