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清
【關鍵詞】習作 個性化表達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060-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在寫作教學中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然而,經多年教學實踐,筆者發現習作教學存在不少問題,如命題陳舊、題材貧乏、模式僵化等,導致學生習作千篇一律、缺乏個性。習作教學應當如何引導學生有個性化地表達呢?以下,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幾點看法。
一、感悟生活,挖掘個性化表達的源泉
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不同,就會有不一樣的生活感悟,這正是個性化習作的重要基礎。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走出去,請進來”,鼓勵學生多活動、多接觸、多思考,豐富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對生活的真實感受。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向社會生活,去接觸廣闊的田野、壯麗的山河、淳樸的風土人情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有所思、有所悟,這樣,學生在習作中就會流露出對真實生活的感悟。
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寫《秋天》的作文時,先提前一兩周時間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到秋高氣爽的郊外“傾聽”秋天的聲音,盡情欣賞秋天的景色,品嘗秋天的水果,從而在傾聽、欣賞、品嘗中感受秋天。在作文指導課上,學生興致盎然,寫下了一個個精彩的片段:“我和爺爺回到了鄉下,那里的溪水清澈見底,倒映著藍天、白云,有幾只小魚從石頭底下游過,非常地快活,讓我的心情大為舒暢。”“山上的水果可真多,紅紅的柿子像燈籠似的掛在枝頭上,幾只蝴蝶圍著柿子不停地飛來飛去,好像要和人們一起分享柿子的香甜。”……學生寫出了獨具特色的思維片段,正是得利于他們課前對秋天的觀察與感情的積淀。
二、改進命題方式,搭建個性化表達的平臺
葉圣陶先生說過:“出作文題目一定要為學生著想,鉆進心里去考慮,務必使他們有話可說。”為此,教師要從命題入手,打破條框式的命題約束,主動迎合學生的心理,讓命題變得更加靈活且可操作。首先,命題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如《××,我想對你說》《我討厭……》《我害怕……》等,這類題目易于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他們表達真情實感。其次,命題要有趣味性。小學生的內心充滿童真童趣,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引導學生習作。如指導學生寫自我介紹的作文時,筆者改變了以往《這就是我》《自我畫像》等陳舊的命題方式,以《給自己的一封信》來命題,激發了學生表達的興趣。最后,命題的范圍要廣泛。作文命題不能僅限于課本上所提供的習作主題,教師要大膽地將習作的觸角伸向學生生活的每個角落,力求命題方式多變,以激起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如以敘述的形式來表達題意:“幸福是什么?幸福來自家庭的溫暖,幸福來自身邊的感動,幸福來自他人的一次幫助……幸福來自生活的點滴。請以‘幸福為題,寫一篇作文。”這樣的命題形式有助于解放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寫出具有獨特主觀感受和真實情感體驗的文章。
三、創新教學模式,釋放個性化表達的魅力
(一)從內容入手,拓寬個性表達的思路
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時,要從內容入手,突破審題、內容要求、范文引路等傳統的思維定勢,鼓勵學生去挖掘、感悟、提煉習作主題。比如,在指導學生寫《貼鼻子》的游戲作文前,筆者首先通過情境預設引導學生開展游戲,鼓勵學生多層面、多角度思考游戲給自己帶來了哪些快樂。作文課上,由于沒有內容的限制,學生的思維放開了,他們紛紛將游戲中的情感體驗融入自己的習作中,使一篇篇帶有童真童趣的作文躍然紙上。如有的學生記下了游戲中觀眾的神態和心理活動;有的學生分析了在游戲中失敗的原因;有的學生以新聞報道的形式將這次游戲的過程寫得生動、具體。
(二)開放表達方法,彰顯個性表達的精彩
巴金曾說過:“無技巧地再現生活就是作文。”小學生天真活潑,個性化習作應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認知能力和寫作水平盡情表達。如在語言表達上,教師不能讓學生一定要遵循特定的語言風格寫作,而是要遵重學生真實的表達,讓學生的個性化表達符合其年齡特點。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摒棄以往共性化作文的陳規戒律,才能使學生的個性表達在習作中得以盡情地發揮。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