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薇
【關鍵詞】《解決問題的策略》 聽課感悟 智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3A-
0067-02
前不久,筆者有幸聽了特級教師生家琦老師執教《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感受頗深。在教學中,生老師創設了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說、敢問,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學習心態;另一方面,生老師在組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時,積極創設生態情境,激發興趣,喚醒學生參與數學的熱情。這正是新課標所強調的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即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筆者被她的教學魅力所深深折服,更被師生互動中處處流淌著的教學智慧所打動。以下摘取了幾個片段,與大家分享。
一、創設問題情境,體驗策略
教師如何創設情境,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生老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在備課過程中找準新舊知識的聯系點,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確定教學的起點。
【片段一】
師:這節課我們從同學們熟悉的兩杯果汁說起。一杯果汁,倒出一些,還剩160毫升,原來杯中有果汁多少毫升?(學生們緊皺眉頭)
師:有什么困難?(學生迫不及待地舉手回答)
生:要知道倒出多少毫升。
師適時小結:要求原來有多少,不僅要知道現在的,還要知道變化的情況。
師:倒出40毫升,現在有多少毫升呢?(學生回答)
師:題目中的“倒出”,為什么用加法解決?(學生回答)……
師:讓我們在頭腦中想象一下變化的過程,先是一杯果汁,倒出……剩下……要求原來多少毫升,要將倒出的……倒回去。(邊說邊比劃,再用畫面演示:將倒出40毫升果汁倒回去)
師:如果有兩杯果汁呢?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生1:兩杯果汁共有400毫升。
生2:甲杯多,乙杯少。
師:生老師拿著這樣一多一少兩杯果汁招待兩位客人,你覺得合適嗎?(學生異口同聲答不合適)怎樣做合適?
生:從果汁多的杯子中倒一點果汁給果汁少的杯子,使兩杯果汁同樣多。
師:就按你說的,我們來倒倒看。現在兩杯果汁一樣多。你又有什么發現?
……
【片段二】
新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漸進的認知過程。生老師創設了有利于學生建構知識的問題情境,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入,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主動建構數學知識,發展思維。
出示題目:一杯果汁先倒出40毫升,然后又倒進30毫升,現在有果汁160毫升,原來杯中有果汁多少毫升?
師:這個問題與剛才研究的問題有什么不同?
生:不僅有倒出還有倒進的。
師:你能把果汁數量的變化情況按一定的順序整理一下嗎?(學生試著整理信息)
生1:按事情發展順序:原有?毫升→先倒出40毫升→又倒進30毫升→現在有160毫升。
生2:反過來寫:原有?毫升←倒進40毫升←倒出30毫升←現在有160毫升。
師:如果按果汁數量的變化順序整理,你認為哪種方法比較合適?
生:這道題要求的是原來果汁多少毫升,我們應該用倒推的方法從后往前思考。(教室里立刻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師(小結):已知現在要求原來,就應該用倒推的策略去解決問題。
二、關注教學細節,學習策略
教學細節是指教學中的一些細小的片段。若能有意識地優化每個教學細節,那我們的課堂就會煥發新的活力。
【片段三】
教學的藝術在于喚醒,學生雖然第一次正式學習倒推的策略解決問題,但在他們的生活經驗中已經模糊地經歷過,只是還沒有形成一種數學模型。生老師設計的游戲一下子扣住了學生的心理,喚醒了他們沉睡的、已有的生活經驗,為下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和認知基礎。
上課伊始,生老師設計的倒順詞、反義詞的練習為這節課“倒過來推想”做了鋪墊。
師:你能像老師這樣說一說嗎?紅花——花紅。
生1:海上——上海。
生2:天上——上天。
生3:牙刷——刷牙。
生4:兄弟——弟兄。
……
師小結:倒順詞就是倒著的順序相反,如果意思相反呢?
生:反義詞。
師:語文課上我們要學反義詞,數學課我們也用到反義詞,加的反義詞是減。
師:乘的反義詞?增加?擴大?向東?
……
【片段四】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的根本途徑。如何將靜態的文字轉化為學生動態的思考?如何在動態的思考中感受倒推的過程?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生老師要求學生在頭腦中想象兩杯果汁的變化過程,并注重學生思考的過程,這個環節足足用了5分鐘。
師:現在從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果汁,兩杯各有200毫升,求原來兩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在頭腦中想象它的變化過程,想好后把你的思考過程,用列表、畫圖、列式的方法寫出來。(學生匯報填表過程,教師反復強調填表順序)
師:你是先填寫哪一格?
生1:我先填寫的是現在的甲杯里200毫升,再求甲杯原來有200+40=240毫升。
師:有同學想幫他解釋嗎?
生2:因為甲杯倒出了40毫升,所以甲杯原來應該是200+40=240毫升。
師:乙杯先寫?
生2:先寫原來的?先寫現在的?
師追問:到底先寫原來的還是現在的?別緊張,想想兩杯果汁的變化過程。
生:先寫現在的200毫升,再求出乙杯原來有160毫升。
師生看多媒體演示過程,甲、乙兩杯果汁現在同樣多,把乙杯倒的這40毫升倒回去,這樣就能很容易看出甲、乙兩杯原有的果汁。
師:同學們注意到了吧,這個演示的過程正好與原來變化的過程……?
生(異口同聲):正好相反。
師:看來倒回去想,能讓我們容易看出甲、乙兩杯原來的果汁。
師:有同學列式計算的嗎?(學生回答時生老師強調第一步先求什么?)……
兩種方法之后,教師適時小結。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填表、列式求出原來,都是從哪兒開始想的?
生1:都是從現在想起的。
師:從現在怎么想,就能得到原來呢?
生2:倒過來推想,就能知道原來。(教師板書并小結)
……
三、善用錯誤資源,應用策略
【片段五】
為什么要檢驗?為了充分體現檢驗的重要性,生老師特意選取了兩種不同做法與同學們交流,這樣水到渠成地讓學生意識到結果必須要同時符合題中的條件。
出示題目:小軍收集了一些畫片,他拿出一畫片的一半還多1張送給小明,自己還剩25張。小軍原來有多少張畫片?
學生試著整理信息。
師:這道題用了什么策略?小明的畫片有什么變化?送了幾次?
學生獨立思考后列式,教師搜集兩種不同的做法。
生1:25+1=26(張) 26×2=52(張)
生2:25×2=50(張) 50+1=51(張)
師:四人小組討論,哪一種是正確的?
生1:倒過來推想適合解決原來的問題。
生2:倒過來推想,要注意原則性,從后往前推,注意順序。(教師適時補充要注意事情變化的順序)
生3:我們還可以順著題目去檢驗……
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出現的錯誤,是其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必然伴隨的現象。“課堂上的錯誤是教學的巨大財富。”生家琦老師以“主動應對”的理念與策略,把“錯誤”作為“資源”及時收集與分析,捕捉契機,引發學生對問題積極、主動的思考,啟發學生進行比較性反思,進而留下難忘的印象。這樣的自主學習,這樣的小組合作,使學生的積極性及靈感得到充分的發揮,迸射出創造性的火花。
……
以上只是生家琦老師課堂的“冰山一角”,透過這冰山一角,我們可知:只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意識和能力,精心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尊重每一個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才能還原生態的數學課堂。(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