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夫
【關鍵詞】閱讀教學 質疑 案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086-02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設置質疑問難的環節,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部分教師因為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的錯位與缺失,造成閱讀教學中學生的許多疑問得不到釋懷,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閱讀教學的低效。對此,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合理地運用質疑資源,進行扎實有效的思維訓練,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下面結合課例具體說明。
一、關注學情,精心“質疑”
【案例:《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教學片段】
師:(板書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課文《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
(生齊讀課題)
師:看到課題,你的頭腦中產生了哪些疑問?
生1:題目中的“我”指的是誰?
生2:小駱駝一開始就自豪嗎?
生3:小駱駝后來因為一件什么事感到自豪?
師:下面,就讓我們自由讀一讀課文,自己試著解決這些問題吧!
【反思】這是課堂導入環節的一段教學實錄,教師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自主質疑,激發學習欲望,調動探究積極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多年來,授課導入從“疑題”開始的教學方式被廣大教師采用,這是可行的。但仔細推敲以上教學案例中學生的質疑部分,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課文內容是熟悉的,“小駱駝一開始就自豪嗎?”“小駱駝后來因為一件什么事感到自豪?”這些疑問里隱含著課文敘述的內容。由此不難想象,學生對自己提出的問題也一定知道答案。學生之所以能夠提出這些疑問,其實是迎合了教師的提問“看到課題,你的頭腦中產生了哪些疑問”,是于“無疑中尋疑”。這樣的質疑、探究是對“自主學習”形式的追求,毫無教學意義可言。課堂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關注學情是發展學生的基礎。教學中,教師可首先設疑:“‘自豪的意思是什么?你曾經因為什么事情感到自豪?”接著引入課題:“題目‘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中的‘我是誰?為什么說‘應該自豪?你還能從題目中提出哪些問題?”教師關注學情精心設疑,才能科學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設置讓學生質疑的“點”,才能讓學生真正經歷“質疑——探究——釋疑”的過程,從而最大程度地獲取知識、習得方法、發展能力。
二、概括提煉,智慧處理“質疑”
【案例:《山谷中的謎底》教學片段】
(學生初讀課文后)
出示:“我得到了一個啟示——對于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
(生自由讀)
師:讀完這段話,你們有什么疑問嗎?
生1:這段話中的“有時”能不能去掉?為什么?
師:對這個問題,你們是怎么想的呢?
生2:“有時”不能去掉,去掉后句子意思就變成:每一次都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了。
生3:去掉“有時”后意思就改變了。
師:對,這里的“有時”不能去掉,這里用上“有時”,表達的意思就更準確了。
【反思】受思維品質和能力發展的影響,學生在質疑時,提出的許多問題指向不明或探究的價值不高。這時,教師要敏銳洞察,迅速判斷,及時捕捉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對學生的質疑進行必要的概括、提煉。以上教學實錄中,當學生質疑“這段話中的‘有時能不能去掉?為什么?”時,教師以此引導學生討論,而討論的結果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達層面,這樣的釋疑是淺層次的。怎樣順著學生的質疑深入文本,探尋、品悟松樹“以屈求伸”的精神品質呢?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問題進行重新建構。教師可因勢利導:“課文中說‘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暫時先彎曲,那松樹究竟在什么時候彎曲,什么時候讓步呢?”這樣,學生就會自然關注到課文第三自然段中“當雪壓到一定的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開始向下彎曲,于是……”的描寫,而第三自然段正是教學的重、難點。
三、模糊應對,合理取舍“質疑”
【案例:《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片段】
(出示第五自然描寫孔隙的內容,學生自由讀)
生1:雙龍洞的孔隙是怎么形成的?
生2:雙龍洞的孔隙為什么這么小?
生3:孔隙里的水位一直都是這么高嗎?
師:既然你們頭腦里有這么多疑問,那你們先同桌討論討論,一會兒我們全班交流一下。
【反思】因為閱讀經驗、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學生在閱讀課文時的關注點不同,提出的問題也各異,這就需要教師作出準確的判斷和篩選,及時發現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對于與文本無關、課堂上不必解決的問題,可以模糊應對。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品讀、想象,體會作者從外洞進入內洞的獨特體驗,感受從外洞進入內洞的孔隙之窄。針對部分學生對課文中的“孔隙”產生濃厚的興趣,提出的:“雙龍洞的孔隙是怎么形成的”“雙龍洞的孔隙為什么這么小”等與學習的重難點無關的問題時,教師不可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味地遷就學生,引導學生討論,白白地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教師完全可以模糊應對與文本教學無關緊要的“質疑”,引導學生通過課后上網查詢、請教他人等方式自主解決。這樣既保證了課堂時間的有效利用,又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
四、因勢利導,有效落實“質疑”
【案例:《夜晚的實驗》教學片段】
師:學完了課文,你們還想知道什么?
生1:人類還有什么東西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的?
生2:人類是從其他動物的哪些本領得到啟示而發明東西的?
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挺有價值。是啊,這么多的問題等著我們去探究。老師相信,同學們課后一定會在圖書館里找到滿意的答案!
【反思】“立足文本,拓展課外”是引導學生課外閱讀和培養學生搜集與處理信息能力的好方法。“拓展課外”的教學法在教學中十分常見,但部分老師為了刻意體現“拓展課外”的教學理念,致使許多課堂質疑流于形式。學生在課堂上有“疑”,但課后主動釋疑極少,這樣的質疑過程,無助于學生閱讀素養的真正提高,也無助于學生誠信品質的逐步養成。在拓展環節,教師可以依據對學生知識結構、成長特點的了解,作出準確判斷,相機因勢利導,通過組織同桌或小組交流,落實部分學生的疑問。如在以上案例中,學生提出“還有什么東西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的”“人類是從其他動物的哪些本領得到啟示發明東西的”這兩個問題時,教師可組織學生當堂交流,學生閱讀途徑多、信息接受面較大,往往能說出“蜻蜓——飛機”“魚鰭——木槳”“魚的沉浮——潛水艇”等關于仿生學的一些知識。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不僅部分學生的質疑得到了落實,還拓展了大部分學生的知識面,在課堂上就實現了“拓展課外”。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上四點,合理引導學生質疑,能夠讓課堂教學的展開更加有效。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