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厚文
【關鍵詞】化學實驗教學 美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108-01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學科蘊含許多自然美,如化學實驗中的實驗裝置、化學藥品、實驗現象、實驗操作,都體現了一種簡潔直觀的形式美。同時,在化學實驗中,科學家的執著、嚴謹、奉獻精神和創造精神,是一種內在美。在化學實驗教學中開展美育,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其他素質的提高,從而使學生成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在此,筆者在總結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開展美育的途徑。
一、化學實驗內容與美育的結合
許多化學實驗內容展示了美的世界。教師應在實驗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到“美”,引導學生欣賞化學實驗內容之美。這樣,教師在提高學生實驗的操作水平和認知水平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
從哲學角度看來,美是真與善的統一。教師在化學實驗過程中只有實現真與善的教育,才能讓學生感悟到化學實驗內容之美。為此,教師應“以真創美、以美導真”,引導學生在化學實驗中學到化學知識,感知化學之真;同時“以善創美,以美揚善”,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受到情操教育,感知只有人與自然的和諧,才是自然科學的“善”。當“真”與“善”得到統一,學生就能獲得美育上的熏陶。
如教學《燃燒的條件》(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增加這樣的實驗步驟,把玻璃導管插進熱水之中,在靠近白磷的地方鼓入空氣,并且讓學生探究:白磷和紅磷都放在銅片上,為什么白磷可以燃燒而紅磷不能?在熱水中為什么白磷不能燃燒,放到空氣中也不能燃燒?為什么紅磷經過加熱,也可以在空氣里燃燒。學生經過實驗知道,物質燃燒需要具備兩個條件,氧氣和自身的溫度達到著火點。教師指導學生從現象中分析爆炸、自燃發生的原因和原理,從而總結預防火災的措施,認識“鬼火”“天火”發生的原因,從而認識事物的真理;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客觀事物變化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們只有通過事物內因和外因,才能改造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通過這一方法,使學生在學到知識,得到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獲得事物真理的基礎上,陶冶情操,從而實現了真與善的統一,受到美的教育。
二、在實驗過程中感知自然美
化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界,研究自然界物質的結構、性質、各個組成部分的科學。要求化學教師在化學實驗中,引導學生感知自然美、鑒賞自然美,加強對自然美的理解,獲得美的教育。
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不能親自體驗到自然現象的美。為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大自然中走走,如登山遠足、逛森林公園。然后在實驗教學時,把知識點和自然聯系起來,讓知識點與相關的自然融合,讓知識活起來,在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自然美。
如在《溶液酸堿性》(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實驗中,教師把教材知識點和自然聯系在一起,鼓勵學生走進自然,組織學生到污染嚴重的工廠周圍進行酸雨檢測。為此,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用塑料瓶或者礦泉水瓶,做成雨水收集器。然后到污染嚴重的工廠的廠區內和廠區附近,設置雨水采樣點。在下雨之前放置好雨水收集器,在下雨的時候做好氣象記錄,在雨停之后收回雨水收集器。回到實驗室里,教師可組織學生用pH試紙和標準色板去檢測,并且做好記錄,之后根據分析結果寫出實驗報告。通過這一實驗教學過程,讓學生在感受自然界美的同時,也體會到保護環保的重要性,培養研究性學習的習慣。
三、在實驗教學中滲透人性美
化學成果是在實驗過程中所獲取的,化學家們在實驗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為科學奉獻的品德和精神,是真、善、美的體現,是人類精神的寶貴財富。教師開展實驗教學時,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還應該講述科學家在實驗過程中的探索故事,傳播科學家探究真理的精神,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感悟到孜孜不倦的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體驗到科學精神之美。
為此,教師可以通過案例教學或者探究學習方式來開展實驗教學,讓學生在實驗中探究問題,體驗科學研究的精神。如教學《我們周圍的空氣》(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開展實驗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述“燃素學說”和拉瓦錫通過實驗推翻燃素說理論的故事。然后,教師詢問學生:“燃素說和拉瓦錫觀點,你同意哪一個?”然后讓學生做簡單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從實驗中探究空氣中的成分,從而認識到燃燒是物體在加熱環境中在氧氣作用下實現的,領悟到拉瓦錫觀點的正確性。這樣,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領會到探究科學真理的樂趣,也感悟科學家們追求真理的人格之美,獲得了科學美的熏陶。
總之,初中化學教師應不斷探索實施美育的途徑,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學到知識,受到情操教育,獲得科學美的熏陶。(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