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志光
摘 要:班集體是學校施行德育的基礎單元,班集體德育工作的施行,關鍵是經過班集體教育開展的。初中生正位于生理與心理發育均非常特殊的時期,在這個特別的時間段里,完成好他們的德育則變得非常關鍵,特別是在鄉村,家庭教育水準對比城市相對低下,怎樣完成好班集體的德育則更變成每一位教育者需思量的問題。
關鍵詞:鄉鎮初中;德育;路徑方法
班集體屬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單元。校園里的教育、思德教學、生產勞作、課間活動均是以班集體為單元開展的。教師身負著全班學生的意識、學習、身體狀況與生活等方面的重任。教師德育工作的好壞,對于養成優良的班風、學風甚至是優良的校園文化均發揮著非常重大的作用。其直接關聯到班集體的興衰,關聯到校園工作的成功與否,聯系到優秀學員的培育。教師是學校對學生開展思德教育的中堅力量與有力幫手,是學生茁壯成長的指路人。教師德育教學面向的是整個班集體,大家的生活境況各有千秋,家庭教育方法萬千不同,身心狀況差異化不可避免,此則需要德育的路徑與方式要多樣化與靈活度并存。整合自身的教師生涯經驗,筆者認為鄉鎮中學開展德育能夠重點經過下面的路徑來達到目的。
一、充分運用每星期一次的例行班會與每月一輪的主題班會開展德育
許多老師均會有感而發,每周一次的例行班會課,進行得太多,仿佛講來講去皆是常規訓話,常常講得讓學生的耳朵都起繭了,沒什么效用。所以每星期的班會課前,許多教師均會聚集在一塊,聊聊這周需要通知的關鍵事情,有哪些要講明白的問題。教師就要做個有心人,注意整合與反思,提取信息與積累,擅長觀察到那些隱藏的、潛在的問題。學生的心理屬于變幻莫測的,在某個具象的場景里,經常會發生意外狀況,當學生的心理出現改變時,教師必定要懂得權變,快速調整方略。青年學生的心理較為敏銳且脆弱,并且,亦時常改變。學生在成長的進程里,在各個年齡時段有各種心理特質。左右他們心理狀況的因素存在很多。老師并不是圣賢,并且也不會知天下事,計劃比不上變化,依據現實狀況作出調節則更為重要。所以,例行班會一定不要僅僅是“照本宣科”,唯有如此,就算是一節非常常規的例行班會課,亦會由于老師的費心構想而創意迭出,進而更高效地達成班集體德育的目標。
主題班會課均是在學期開始時的德育教學工作規劃里就已然清楚地列明白了。普遍而言在實行的進程里僅僅是依照規劃辦事(比如,班集體目的抑或現實狀況出現轉變,主題班會亦會做對應的調節)。所以,主題班會存有非常確切的德育目的,教師必定要充分運用好這個班會,借助相應的主題對學生開展德育。
二、整合所執教的課程適當開展德育
教育的機會是無所不在的,一位好的師者需擅長把握教育的機會,然而教育機會并不是想要就有的,要把握則馬上能夠手到擒來的。所以,一位好的師者仍需擅長制造教育機會。教師肩負德育工作的重擔,怎樣在一個班集體里培育一種具備完整人格的氣氛,能否堅持創造、規劃一個接一個場景,讓德育可以在現實世界里施行,是這個重任的中軸點。所以,我在主教的課程教學里,一旦有教育的時機,我皆不會放棄對學生開展學習態度、方式、堅毅品格等方面的培育,此種成效常常比直接的教育要好很多。
三、迅速和家長取得聯系,充分發掘家庭教育的價值
學生來自各自相異的家庭背景,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樣式不一樣,教育水準亦千差萬別,雖然當今鄉鎮的家庭教育水準良莠不齊,仍未能追上當代德育的腳步,但仍不可以輕視家庭教育的價值,獲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是我們進行班集體工作特別是德育工作的一個關鍵線索。
四、協助各科任教老師,彼此配合,一起完成好班集體德育工作
科任老師肩負班集體的某個科目教學工作,因為不直截了當地負責班集體的工作,因而更多時候在心理距離上和學生會來得更親近,有時候班集體德育工作的進展受挫的時候,則特別需要他們來給我們以支持,他們是最合適的人選。獲得科任老師的協助,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舉個例子,一個班主任和另外一位女教師之間,如果這個班出現什么狀況的話,兩人常常一人扮紅臉,一人扮白臉,默契合作,化解了許多班級管轄里發生的難題,讓班級德育高效地進行。對于一位班主任來講,在班集體德育施行的進程中,除卻路徑,仍需考究方式方法,以更好地開展德育工作。各個執教老師,所采用的路徑方式各異,下面就我個人的體味談談。
1.愛心第一,尊重大家
身為一名教師,我們第一應當關注的是學生,是大家的健康,大家的生命安全,之后方可以念及別的各方面。所以在班集體德育工作的施行進程中,無論處于什么時候,無論采用什么方式,教師均應當先用愛心衡量自身的舉措,充分尊重每個學生個體,從是不是有益于學生身心整體健康、茁壯成長出發去思量、確認,而不可以顧此失彼,更不可以撿了芝麻而丟掉大西瓜。心理學者建議:愛是培育好學生的基礎。所以,執教者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自身的德育充滿人文關懷。
2.寬容相待,成為學生的知心友人
常言道: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初中學子正處于較為特殊的時段,犯錯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沒有磕磕碰碰反倒是問題了。因而教師在開展德育的進程中應當寬容相待,容人過錯。在開明的教育理念里暫且饒恕學生的過錯,應用靈活婉轉的方式去教育他、開導他。不但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而且增進了師生間的情感對接,在關注后進生成長的工作里更加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我們班上有位男生就是大錯談不上,但小錯常有的問題學生。我允許其犯錯,條件是不可以每天出現相同的錯誤。在我們的契約之下,他犯的小錯日益減少,現今已變成班級學習積極、品學兼優的學生了。
3.因人而異,把握機會
就像你不會奢望自家的鑰匙可以打開鄰居家大門的鎖一樣,每一位學生的現實狀況均是各自相異的,必定需要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所作所為、習慣、喜好以及出現問題的緣由,進而定制出較為高效的方法,因材施教,正確指引。在我們班級里有一位女生,由于母親早年已離開這個家,而父親又不務正業,姊妹三個依托著年已古稀的爺爺生活,非常貧困,沒有家庭的溫暖,沒能獲得愛。這造就了她的孤僻、自卑、離群,面對她的這種狀況,我經常關注她的生活,尋找契機與她聊天,成為她的忠實聽眾,密切關注她的生活與學習,并且在她急需幫助的時候,給予她必要的支持,讓她感受到這個世界還是有很多很美好的東西的,還有很多人在關心著她,進而拉近了和她之間的心靈距離。
4.嚴格要求,標桿教育
初中生再也不是小學生,老師說一不二,對老師說的全盤接受,對老師怎樣做,根本不懂得去關注。初中生擁有自身獨立思考的空間、看問題的才能和慣式,因而標桿的作用是巨大的,因而在班集體德育工作中,教師必定要嚴格要求自身,成為學生的榜樣,如此不僅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成效,并且亦會更加具有說服力。
5.每天整合,每天反思
唯有總結,持續反思,人才可以繼續前進。為了更為順利地推進德育工作,我會要求大家天天都要“暮省”——總結與反思,時間是在夜晚躺在床上仍未進入夢鄉的幾分鐘里,對于自身今天的學習、勞作、品行、人際關系等方面做一次整體回顧,就如電影重現一樣,總結哪里自己做得好而又有哪些仍待改進,進而反思下一次我們要怎樣方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經過“暮省”——總結與反思,學生當日所發現的問題、出現的狀況均會積淀下來,情緒亦會沉淀下來,日久天長,不但形成一種優良的習慣,亦使學生在各個方面可以日益進步。
總而言之,身為一名教師,身上負有的不但是學生的學習成績,更為關鍵的是怎樣使他們成人成才的重擔。我一直都堅信,唯有先成人,方可成才。因而我告誡學生,來到學校,不但是文化學識的提高,亦是為人處世的提升。在班集體德育工作的施行進程中,堅信各位同仁較之于我的拙劣方式更為好,觀點與執行力更為深刻,上面僅僅屬于自身的一些經驗之談,還望獲得眾位的指點與幫助。
參考文獻:
[1]白先勇.怎樣搞好中學德育工作[J].德育教育,2007(6):42.
[2]李尚華.一切服務于學校.中國科技出版社,2007:28.
[3]黃欣欣.德育工作漫談[J].班主任,2008(4):3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