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吉福
2011年,國家出臺了新的課程標準。面對新課標中諸多的可圈可點之筆,人們或深思、或疑惑、或在新理念的耳濡目染之下,行以成之。不可否認,無論是課堂還是課外;無論是學生的“書寫方式”,還是教師的“行走方式”,都發生了些許變化。有的激烈兇猛,有的宛如春天的細雨浸潤著教育的每一個細微處,正如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所描述的那樣……
一、先行者的行動——課程理念在改變
反復揣摩新課程標準,我發現,教材編輯者試圖構建一個更加成熟和更具人文關懷的理論視域。比如,就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而言,2001年版有三句話:“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011修訂為兩句話:“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眱H僅是一些小小的修正,經歷了多次的醞釀、思考、討論、修改乃至最后的定型出臺,折射出新的思路和理念:從起點到歸宿都是基于生命個體的真實與差異,基于一種更合乎教育本真的理論框架。
又如,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有這么一句話:“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強調?!钡拇_,如果師生都沉浸在花里胡哨的“作秀”中,并且以虛假的熱鬧和繁榮作為保持課堂活力的支撐,那么,教學勢必陷入一種表面風光實則低效的尷尬狀態。想想:這樣的課堂夠豐富、夠熱鬧、夠亮麗、夠激情,然而,與真正的語感培養和能力培養不搭邊。與其這樣,不如剔除那些對聲音進行過度“整容”的行為,自然地朗讀,扎扎實實地朗讀,正視點點滴滴的改進,追求一寸一尺的進步。
而這,正是制定新課標先行者的良苦用心。正是他們,及時把我們從某個有點“危險”的岔路口拽向了正道。很多課程的刪減和修正,都力圖在新舊理念之間鋪設一條更為“溫暖”的地帶,以期“新的希望與突圍”能在這里起步,并淌出一條漸行漸寬的課改之路。
二、一個溫馨且有溫度的空間——教室在改變
海門新教育實驗區選編了一本書,名叫《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聽聽書名就感覺韻味十足。我直感,里面一定藏著不少值得反復揣摩的意蘊。教室并不單單是一個容納學生的空間所在,它應該有溫度,充滿生命熱情,不斷生成和生長,而生命的真相和真理有時就在這一隅顯現出來,在某一時刻,或某個課程中,或在那些年幼的生命中……僅僅把教室當做旅店和驛站,既不能溫暖學生,又不能長久留住學生。
沒有經過精心安排的教室,是缺少文化意蘊的,其輪廓是粗糙的,“骨架”是脆弱的。即便是堆砌出耀眼的色彩,也掩蓋不了空洞的實質;即便是某些光線一遍遍撫摸著每一寸肌膚,然而只帶來一片冰涼。所謂“精心”安排,首先要切合孩子生命的美學風格,切不可以自己的視野代替孩子們的“賞心悅目”。
比如,用一些綠色植物或者小金魚等動植物裝點教室,讓孩子們能夠隨時“看見”生命的成長,甚至和大自然同呼吸。教室里的色彩也可以豐富多彩,充分考慮低年級、中段和高段等學生對色彩的喜好??梢钥紤]東方風格的清新插畫,也可以在童話場景和角色方面多動腦筋。當然,最重要的是教室里應該展示師生的作品,包括大家共同生活過的照片,美術和文字。因為這是“我們”的陣地。之所以重申“我們”這個詞眼,是因為我們是一個學習共同體,互相攜手,彼此擦亮和不斷刷新各自的眼睛。
三、開拓網絡上的疆土——教師的行走方式在改變
赫爾曼·黑塞說:“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焙沃^教學風格和個性?如何滋養出富有個性和創新能力的學生?關鍵就在于師生是否已經悄悄地“成為你自己”。一個不讀書的教師,窮其終生,也只能是一個教書匠。
當然,今日教師的讀書和寫作方式,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不知何時起,互聯網上的“博客”悄悄替代了日記本和工作筆記。的確,當上網成為一部分教師“必需”的呼吸時,在這里閱讀經典故事、記錄課堂優劣、抒發酸甜苦辣也就顯得平常自然。這種行走,這樣的背影浸潤在教育的細微處,其變化其影響,雖細小卻深刻。一種全新的思維、學習、生活方式以及博客文化精神在普及——這其中包括教師即便是發牢騷也有了一吐為快的路徑和“另存為”的地址。
如果我們進一步細究博客、校園辦公QQ群和微博等,會驚喜地發現,不僅是方式,其內容也在發生靜悄悄的革命。內蒙古東勝區罕臺鎮的陳美麗老師寫道:“我和我的孩子們,就是整個世界。我們會珍惜每一個日子:在開學的第一天,我們會寫下明亮的第一行;在每一個孩子的生日,我們會用美好的詩歌和故事、真誠的祝福和笑容,把這一個個日子擦亮……”你瞧,這里的文筆不再“戰戰兢兢”,而是對教育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幽微細節重新審視,去發現其中細微的教育蘊涵。
今天,教學敘事和生命敘事已經成為不少教師最重要的書寫內容之一。從教育生活的原生態中,從生日、節日的意義中吻醒沉睡的生命,書寫屬于師生自己的故事、經典和生命傳奇,使其彌散著母語的芬芳、馨香和溫度。閃亮著的這個字、這首詩、這個公式,一度照亮和復活了我們的靈魂,所以很多教師敲響了鍵盤?!白層舶畎畹氖澜绮恢劣驳叫睦?,讓軟弱的心不至軟到塌下”,電影《麥兜當當伴我心》的這句臺詞,恰好是對教師進行生命敘事的較好的詮釋之一。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