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登伙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課程標準》把“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列為具體的教學目標??梢娕囵B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而學生的問題意識并非是天生的,它需要喚起和培養。那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1.營造氛圍,使學生敢問
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望盛,對于感興趣的事物總想問個“為什么”,這正是問題意識的表現??稍谖覀兊恼n堂中卻很少看到這種天性的嶄露,很少有學生能主動提出問題,而且越到高年級這種情況更甚。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怕提出問題會遭到教師或同學的嘲笑。因此,要讓學生敢問,必須清除學生的心理障礙,為學生的“問”營造氛圍。
(1)創設安全環境。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答錯了允許重答,說得不完整可以補充,沒想好可以坐下重新思考后再答,有不同意見可以反駁、爭辯,有看法可以評價……使學生感受到在課堂上的任何一次發言都是安全的,從而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
(2)善待學生的問。教師應做到:①對每一個學生的問都表示關注,給學生以情感上的滿足;②當學生提問題表達不清時,教師要幫助引導說明,幫助其樹立自信;③當學生提出簡單的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其他學生及時作出回答,以滿足其對知識上的需求;④當學生提出不著邊際的問題時,教師要肯定其敢問的勇氣,引導其正確思考;⑤當學生提出意外的、富有思考性的問題時,教師要根據情況因勢利導,采取個人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的形式加以解決,使學生體會到只要能提問就是一個愛思考的好學生,從而消除學生的焦慮感,使他們充分展現靈性,發展個性。
2.創設情境,使學生想問
“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毙路f別致、妙趣橫生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追根問底的欲望,迫使學生想問個“為什么”,因此要求教師創造性地勞動,將教學內容通過問題情境的方式呈現,使學生感到神秘、好奇、疑惑,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感到確實有問題要問。
3.引導質疑,使學生會問
(1)從課題中質疑。課題是教材的重要資源,同時也是許多問題的隱藏之處。讓學生從課題中提出一些問題,能起到突出教學目的、明確學習方向,提高參與學習的自覺性等作用。例如我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引導學生提出以下問題:①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質?②比的基本性質怎樣得來的?③它與分數、除法的基本性質有什么聯系?④學習比的基本性質有什么用……這樣以問導學,以問促學,使教學目標更明確,更具體、更實在。
(2)從矛盾處質疑。數學知識前后聯系緊密,新知是舊知的延伸和發展,學生在新知的學習中,必然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產生矛盾,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矛盾質疑。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讓學生計算1÷3 、 58.6÷11,學生發現怎么除也除不完,于是可提出問題“怎么表示商?”“這些商有什么規律?”等問題,這些問題正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3)從關鍵字眼中質疑。數學概念、法則、性質等是用高度概括的語言描述的,它的每一個字眼都有其獨特的含義。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眼提問。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可引導學生提出:“只能是乘以或除以嗎?可不可以是加上或減去?”“為什么零除外?”這些問題可將教學引向了深入,加深了學生對性質的理解。
(4)從困惑處質疑。學生的學習是一種建構過程,處在動態的“平衡—不平衡—平衡”過程中,時時產生困惑,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學習中的困惑說出來。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就有學生認為橫式上應該用約等號,我讓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結果引起了不少學生的共鳴,可見這種想法是學生中普遍存在的,通過討論學生才真正明白為什么應該用等號。
4.精心組織,使學生樂問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學習中取得成功是學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課堂,為學生的問創造條件,讓學生在提問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的提問熱情,使學生不僅敢問、想問、會問,而且樂問。
(1)留給學生足夠的提問空間。我認為留給學生足夠的提問空間關鍵在課前的“預設”。“預設”要大氣,所謂大氣是指情節不要太多、環節不要太細,避免為了完成某個教學環節而占用學生思考、質疑的時間。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提出問題。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時,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生受能被2與5整除的數的特征影響,會嘗試從個位上的數入手去尋找,當學生發現個位上的數字是0~9的數都可能被3整除時,就否定當初的設想,從而提出新的問題:①能被3整除的數有哪些?②在21、12、33、54、15……這類數中有什么共同點?③什么樣的數才能被3整除?
總之,問題意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養成,需要教師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生敢問、想問是培養問題意識的前提,會問、樂問是培養問題意識的關鍵。在培養的過程中,還應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異,讓“問題”伴隨孩子們快樂地踏上創新學習的征途。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安市民族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