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池蓮
曾有人說過:沒當過班主任的教師,不能算是真正的教師。班主任工作辛苦,心理壓力大,整天提心吊膽,生怕班上出岔子,生怕學生成績不如別的班級,平時的繁瑣雜事更是多如牛毛。但是當看到一個個學生在自己的教育下逐漸由稚嫩走向成熟,看到學生取得進步獲得榮譽時那興奮的笑臉,心里便充滿了成就感。
1.生活軼事——化解孩子們的矛盾
一位教師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給犯錯誤的孩子講了一個關于寬容的故事,孩子在聽完故事后,主動認識并勇于承擔了自己的錯誤,使孩子們主動去化解小矛盾,自我反省自己的不足,達到了班主任工作的最佳效果。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里散步,突見墻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違反寺規越墻出去了,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墻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墻,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并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故事講完后,教師問犯錯誤的學生:“孩子,聽到老禪師的話后,你覺得徒弟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呢?”“很慚愧。”“你覺得為什么慚愧呢?”“他知道自己錯了,不應該夜里翻墻。”我抓住時機:“老師覺得這個故事中師傅的話很感人,你覺得呢?你感受到了什么?”他想了片刻,細聲細氣地說:“老和尚知道小和尚犯了錯后,并沒有當場指出,也沒有懲罰他,而是關心他了。”“對,老和尚就是有一顆寬容的心,在這種寬容的無聲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錯誤懲罰了,而是被教育了。所以,你能猜一猜老師為什么要給你講這個故事嗎?”“老師我知道了,我們都要原諒人家的錯,要寬容。”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每每孩子之間產生矛盾,教師都應嘗試讓孩子學會去道歉,學會承認錯誤,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矛盾。
2.生活體驗——引導孩子們快樂成長
生活是豐富的,因為我們和孩子們每天置身于生活中,每天在演繹著不同的故事,教師應該要因勢利導,引導孩子們真正地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體驗,在生活中表達。作為班主任,我們要善于把握生活中的教育契機,辯證地、發展地看待每一位學生,既要嚴格要求,更要關心愛護,正確對待孩子們的身心發展不足之處和思想行為上一時的缺點錯誤,給予正面的教育、矯正,使其獲得新的發展。尊重孩子們屬于自己的生活體驗,讓他們走進自己的生活世界,感受生活、體悟生活,身臨其境那些無與倫比的“美麗”。
這是一份上海市黃浦區巨鹿路第一小學特地為一年級小朋友出游前做準備而設計的活動單。
下面的事情我能做到的,請在括號內打√。
(1)我要穿好校服和運動鞋,背一個輕便的包,不穿太多衣服,避免衣服脫下后遺失。( )
(2)我要帶好1包濕巾紙、2個垃圾袋、1塊一次性桌布,做好餐前餐后的衛生工作。( )
(3)我不會帶口香糖、易拉罐這類會弄臟環境的食物,也不會帶過多的零食。( )
(4)我能做到在來回的車上不吃東西、安靜乘車、排隊出行、注意安全、一切行動聽老師的指揮。( )
(5)我會帶不超過10元錢,只在需要時買水喝,不會亂花錢。( )
如此一來,孩子們的自律行為在實踐活動中便潛移默化地形成了。此外,我們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多和孩子們聊天,做孩子們的知心朋友,學生做什么、想什么,生活上有什么困難,我們都應該知道。另外,孩子們喜歡玩什么,喜歡唱誰的歌,喜歡看什么書、什么動畫片,我們老師也得知道一些。這樣一來,孩子們認為老師一直在關心他們,愿意與老師交流,教師也要傾聽孩子的不滿情緒,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增進對他們的理解。
3.寬容賞識——給孩子們創造愛的天空
基礎教育的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孩子們的每一點進步和成功并及時給予肯定的目光和表揚的言語,讓孩子們在老師的贊語聲中快樂學習、快樂成長,享受成功和進步的喜悅。
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組織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鼓勵學生大膽參與,充分展示其一技之長,使其找回自信,重塑自我;有計劃地以總結的形式,利用晨會、班會、好習慣課堂等,讓學生為自己找優點,尤其讓學生為班中的學困生找優點,老師通過電話聯系或利用家長會等,向學生家長通報孩子的優點,從而使學生充滿自信地面對和克服一切困難;也可以通過和學生談話,讓學生寫小作文等較輕松的形式,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對自己的未來進行美好的設想,輕松地提出實現這些設想的步驟方法。
總之,只要我們在教育教學中,能用寬容包容學生的錯誤,用賞識激發學生的自信,給學生真誠無私的愛,相信我們一定能育出教育的片片綠蔭!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藏書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