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龍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小學,310015)
從教學生玩到讓學生玩—小學體育“簡約樂學”課堂探析
鄭志龍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小學,310015)
獲獎案例選登-18

浙江鄭志龍
在課堂上,教師應將復雜困難的問題簡約成簡單易學的問題。同時,創新載體,讓“樂”成為學習過程中的“調料”,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成效。
竹竿舞是我國少數民族特有的一種民族體育項目,被稱為“世界罕見的健美操”。竹竿舞跳法多樣,形式新穎,深受學生喜愛,但是,竹竿舞的動作看似簡單,卻需要學生良好的節奏感和協作意識。
這是一節校本教材《竹竿舞》的三年級體育課。
“XX,你又不喊口令了,節奏又亂了!”“XX,你打桿怎么沒有節奏,其他同學怎么跳?”“XX,你跳的節拍要與大家的節拍一致,不能亂跳!”筆者一遍遍提醒,還是避免不了場面的混亂。“ 老師,他跳得太快了!”“老師,他沒按節奏打桿,我們跳不過去!”“老師,他只管自己跳,把我們隊伍的節奏都打亂了!”遇上這樣的問題,筆者顯得手足無措,只好一邊喊口令“1—2—、1—2—……”,一邊進行個別糾錯。這時,一名學生提議:“老師,我們可不可以別老是喊口令,換一種方式可以嗎?”筆者想或許這是個好主意,于是追問:“你看,換什么好呢?”“我們用口訣:開—開—,合—合—”。于是,學生們便嘗試用這個口訣進行練習,因為有了具體動作提示,學生的打桿開與合也就一致了,學生的跳桿也順暢了許多。受這名學生的啟發,又有學生提議:“老師,用‘高高興興’的口訣吧,有些同學跳得太緊張了,高興不起來”。于是,學生們換成口訣“高高興興”。之后,學生們先后換成“瀟瀟灑灑”、“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和和美美”等口訣。口訣的變換應用,既活躍了練習氣氛,又添加了學習樂趣。
后半節課,筆者將學生分成若干個4人一組進行自主練習。學生先按剛才筆者教的方法練習。隨后,幾個聰明靈活的學生開始創編,他們邊誦讀古詩邊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筆者抓住時機,對他們豎起大拇指,并加以表揚。這下,其他小組,紛紛模仿,操場上響起整齊響亮、有節奏的古詩誦讀聲。這時,又有一個小組根據跳法,改成了誦讀古詩:“離—離—,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歲—,一枯榮—;野—火—,野—火—,燒不盡—;春—風—,春—風—,吹又生”,另一個小組根據跳法,融入了《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操場上,背兒歌的、誦古詩的,邊跳邊誦,一片生機。
筆者趁熱打鐵,繼續啟發學生,能不能雙腳一起過桿來回跳,每個小組編出不同的多人一起過桿的動作。如:4人1組手拉手,2組同時從兩端相向而跳,單個依次跳(多根平行桿),2人做交誼舞姿勢跳等。筆者根據小組學習情況,設置了“跳法設計獎”、“最佳組合獎”、“完美舞姿獎”。受獎項吸引,學生的創作熱情又一次點燃了,他們想出鉆洞、擊掌、手拉手、轉身變向、左右腳變換向前跳等花樣,還有的小組成員甚至加上舞蹈動作。后半節課,學生練習熱情高漲,每名學生都感受到了集體合作,獲得了成功的樂趣,體驗到了運動帶來的快樂。學生的表現和創編能力,大大出乎了筆者的預料和想象。
本節課,順利地達成了學習目標。學生掌握了跳多根平行桿的動作方法,在提高動作熟練性的基礎上,體驗創編不同形式的跳桿方法;發展了身體的協調性、靈敏性和彈跳能力,增強了動作的節奏感;利用結伴過桿,小組創編動作等活動形式,使學生在參與體驗中,學會了合作,學會了交往,感受到了運動帶來的樂趣。本節課,解決了教學的重點,學生不僅掌握了基本跳法,感受了竹竿開合的變化,而且能創編不同形式的跳桿方法;突破了教學難點,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并參與到學習之中,提高了跳動節奏的持久性與穩定性;更關鍵的是,學生感受到了體育運動的樂趣,體驗到了與同伴友好相處、團結合作的快樂。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體育教育教學要“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這節課,筆者深深體會到,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學生才會有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而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關鍵在于轉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
(一)“教”、“學”方式轉變
通過反思得出:取得此節課成功的經驗,得益于“教”與“學”方式的轉變。在教法上,教師充分抓住教材自身的特點與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引導—幫助—與學生共同探討—體驗”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學”的引導上,充分運用了“觀察—體驗—討論—觀摩”的形式,讓學生在體驗嘗試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欣賞者;學生的角色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學生轉變成為參與者—探究者—表演者。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實踐與體驗中獲得良好的心理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