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歡 (浙江省杭州市大關苑一小,310014)
在實踐—中《感直跑悟屈腿跳 高在》上課研后的磨思考中提升
黃歡 (浙江省杭州市大關苑一小,310014)
從哪一個維度切入去設計單元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是這次研討課的重要思路。從“技術、體能、運用”三個不同的維度去設計,會出現不同的單元內容。磨課初期由于對三維構建單元教學內容地認識不到位。因此,不能正確選擇和確定從哪個維度去理解內容和方法,去設計單元計劃,只是停留在原有基礎上常規設計的層面。例如,筆者執教的是水平一(二年級)的學生,從技術層面怎么去教,可以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去教,一直是困擾筆者的主要難題。在導師的幫助下,通過學習、分析和修改后,確定了從學習技術維度去思考和設計單元計劃,并確定第四課時作為上課內容。主要解決直跑2~4步單腳起跳雙腳落地,跳過一定高度,讓學生體驗直跑屈腿跳高技術動作,為今后學習蹲踞式跳遠做準備。設計主教材主要分三個環節,首先是踏跳練習,解決單腳起跳雙腳落地;其次是騰空練習,主要通過小墊子的依次疊加解決騰空難點;最后是跳過一定的高度,通過前面兩部分的輔助練習,讓孩子自主選擇高度,完整練習。確定教學重點為:單腳起跳雙腳落地、落地屈膝緩沖;教學難點是:助跑、騰空、落地動作連貫性。由于認識上的提高,方向比較明確,單元計劃和教案的設計就比較順利地完成。從而認識到在設計前的學習、理解、研討的重要性。教學設計是上好課的前提,沒有一個好的設計就不可能有好的課堂呈現。
只有在自己掌握和體驗教材的基礎上,才能正確地理解和處理教材。對于這一點以前的認識是不深刻的,往往是以教材教教材,想得多的是這個教材怎么教,而通過這個教材可以教什么卻考慮很少。對教材的一知半解,對教材缺乏體驗,造成了對重點、難點的把握不正確,對教學方法的不匹配。在教學設計初始階段,直線助跑屈腿跳高的內容,筆者聯想到的是跳遠的技術,是為今后學習跳遠過多的思考,忽略了高度,就是因為對教材缺乏研究,特別是對教材的學習價值、意義、作用、聯系考慮得更少。這次對《直跑屈腿跳高》教材的理解,一開始總是從跳遠的角度去處理,單跳雙落也是從遠度上去考慮,經過幾次磨合后,才轉變過來,確定為助跑-屈腿-跳高三個學習環節,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般教師和優秀教師的差別,除了教學經驗外,很大的差別是心理素質。自己在磨課過程中之所以會出現思想不集中、急躁、埋怨、遺忘、厭倦等情緒波動和心理問題,甚至產生過放棄這次上課的機會的想法,都是因為心理素質差而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能正確的認識和對待自己。從而就不能正確對待上課,產生功利思想,并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也就不能正確對待學生,當課堂中出現問題時,就會責怪學生基礎差、場地條件不好、學生不配合等現象,影響了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造成教學效果低下。心理素質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培養和歷練的過程,這次在磨課中出現的心理問題是暴露也是鞭策。我要把這次活動作為一個新的起點,正確地認識自我,擺正位置,抱著虛心學習、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的平和心態,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和教學素養。
良好的應變能力應該是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通過這次上課,使我對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預設是預案,是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自己的經驗編寫的學習方案,主觀成分比較多,它是可以調整的。生成是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這樣和那樣的現象和問題,有些是預設到的,有些是突發的,教師必須要對預案進行適當地修改、補充和調整,采用新的方法進行指導和教學。新老教師的差別就在于新教師往往較多地關注教案,而老教師較多的是注重生成過程中的指導。這也就是課堂教學效果好壞的關鍵之處。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努力提高教學的應變能力,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提高課堂駕馭的能力,提高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提高指導學習和糾正學生動作的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許多教學內容是學生固有的身體活動能力,如走、跑、跳、鉆、攀、爬等,它是非常自然的、生活化的、原生態的。教學中應聯系自然、聯系生活、聯系對象順勢而教。但是,在教學中往往會采用高標準的要求,運用訓練化的模式,按照固定的順序和方法去教學,大量的輔助練習和分解教法,使原本簡單的動作變成復雜,原來自然的動作變成僵化,使完整的動作破碎。結果是花了很多的時間、運用了很多方法,效果很差。于素梅教授在點評中講到的彎道跑中兩人頂肩跑克服離心力的案例,對筆者觸動很大。在教學中也犯了類似的錯誤,過多的單雙練習產生了負向的遷移,造成不少學生雙腳起跳;過多的輔助練習,影響了完整動作的完成。這是在這次上課中最深刻的教訓,也是最大的收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