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體育醫院,100061)
校園運動損傷及預防措施(十)
——手及腕關節損傷的防治
李偉 (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體育醫院,100061)
手及腕關節損傷是多由直接或間接暴力所引起的手和腕關節周圍韌帶、肌腱、關節囊等組織的損傷,在學校體育運動中時有發生,以扭傷最為常見。無論是手及腕關節的軟組織損傷,還是脫位和骨折,愈合效果都不佳,因為手及腕關節結構與功能的特殊性,傷后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亂。所以對手及腕關節的損傷應有足夠的重視。
(一)主要臨床表現
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指的末端呈錘狀屈曲畸形,不能主動伸直。其發生是因外力突然加于指端,使指的末節突然屈曲所致(見圖1)。這種損傷常見于棒球運動員以及足球守門員,籃球運動員以及排球運動員也偶有出現。鞍馬運動員換把時拇指撞于馬環上也會發生拇指的錘狀指。

圖1
一般在損傷的即刻,手指的末端突然劇痛,有時可聽到清脆的響聲,繼而指節腫脹呈錘狀。
這種損傷,在病理分類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指的伸指肌腱在末節指骨的底部撕裂;另一種是指的伸指肌腱將末節指骨的底部撕裂,發生撕脫骨折。這兩種損傷均是因為伸指與屈指肌的力量失去平衡,產生錘狀畸形。
(二)治療方法
對于本病的治療,越早越好,應照X射線明確是否有撕脫性骨折。一般在早期可采用保守治療,用金屬夾板或者石膏將指固定于過度背伸位。6~8周后拆除。
陳舊性損傷或者骨片錯位多不能復位,其與撕脫的伸指肌腱嵌入指間關節,都需要手術治療,使骨片或肌腱與骨縫合。
術后至少固定6~8周,然后可進行練習活動。運動員以及弦樂演員應該早期縫合。帶撕脫骨片的肌腱斷裂患者,術中不能切除骨片,要連同骨片縫合,這樣效果更好。單純肌腱斷裂一個月者通過保守治療和伸位固定有希望愈合。更長時間的陳舊性斷裂的患者無論是保守治療還是手術縫合再連接愈合的機會都很小(見圖2)。

圖2
籃球深受廣大學生的喜好,也是大眾最喜歡的運動項目之一,相信很多學生將NBA球星視為自己的偶像,相信每一位打籃球的學生都經歷過一種痛苦的體驗——手指戳傷,也就是指間關節挫傷,嚴重者出現指間關節脫位。
一般來說,最容易戳傷手指的是球類運動,當手指與球垂直撞擊時,就有很大可能發生手指戳傷(見圖3)。

圖3
(一)主要臨床表現
手指戳傷主要有以下四點表現:
1.感到患處發熱,像有火在灼燒;
2.患處明顯發紅,關節處腫脹;
3.疼痛明顯;
4.關節處活動受限,難以彎曲。
這是因為手指關節以及周圍韌帶組織損傷,發生急性閉合性組織損傷。
(二)治療方法
及時處理的原則:POLICE原則。
保護(Protect):保護受傷的手指和其他手指不被再次損傷。
適當負重(Optimal Loading):損傷局限于某1~2個關節時,可以使其相對固定,適當活動其他指間關節,加強其位置功能,并加強其他手指的功能。
冰敷(Ice):降低損傷組織的溫度,減低炎癥反應。
加壓包扎(Compression):加壓包扎最為重要,損傷即刻進行加壓包扎可有效控制腫脹。
抬高患肢(Elevation):減輕血液淤積,緩解疼痛和腫脹。
如果發現手指形態改變,疼痛且持續不緩解,或者腫脹明顯且皮下淤血,或者屈曲受限,都有可能發生非常嚴重的損傷,如關節脫位、骨折或者肌腱斷裂,患者需要盡快就醫。
(三)預防方法
1.要充分做好熱身,增加對損傷的反應敏感性;2.剪短指甲,降低戳傷的風險;3.提高運動技能、姿勢正確非常重要。
下尺橈關節的功能是穩定橈骨在尺骨遠端的旋轉。損傷以下尺橈關節背側脫位最為多見,此時,可見前臂旋前時尺骨小頭向背側突出,旋后時自動復位。可引起局部腫脹并有壓痛感,被動活動下尺橈關節,可感知到較正常側松弛,并伴有疼痛感,有時會出現彈響(見圖4)。

圖4
(一)主要臨床表現
1.腕痛:局限于下尺橈關節及尺骨莖突處,旋轉及尺偏時加劇。
2.彈性隆起:與健側對比,可見尺骨小頭向背側或掌側隆起,壓之復位,抬手即彈回原處。
3.活動受限:因疼痛,患側前臂旋轉及尺偏明顯受限,伴有三角軟骨損傷時尤甚。
(二)治療方法
腫脹:癥狀一般較輕。
本病的治療在無骨折的情況下主要采用手法復位后石膏固定4~6周,治療后可行康復功能訓練并恢復日常生活功能。
腕三角纖維軟骨復合體損傷是最常見的引起腕關節尺側疼痛的原因,常見于體操、乒乓球、網球等項目。腕三角纖維軟骨復合體包括腕三角軟骨盤、腕尺側副韌帶、尺腕韌帶和尺側腕屈肌腱。主要功能是為尺骨傳遞應力及維持下尺橈關節的穩定。
損傷的主要原因分為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急性損傷主要是由于腕背伸位受到過大的旋轉或超常旋轉范圍時引起下尺橈關節韌帶損傷、脫位和軟骨盤損傷。慢性損傷主要可見于體操項目,如鞍馬、單杠的轉體動作,手腕多處于背伸尺側支撐下旋轉,訓練強度過大,從而損傷腕關節,出現疼痛感覺(見圖5)。

圖5
(一)主要臨床表現
本病的主要癥狀是下尺橈關節及腕尺側疼痛。以關節損傷為主的患者可有關節松弛感,以軟骨盤損傷為主的患者可出現彈響、交鎖等。本病特異性的壓痛點在下尺橈關節的背側及掌側、尺骨莖突的背面橈側和掌面橈側。MRI對本病的診斷作用較大。
(二)治療方法
1.急性損傷:固定3~4周,以促進損傷組織的愈合。根據損傷部位采用正確的石膏或者護具固定。
2.慢性損傷:一般以非手術治療為主,如局部封閉、按摩、理療等。
3.對本病的訓練安排也非常重要。慢性病患者以及逐漸出現癥狀的患者,按摩治療效果較好,可不用停止訓練,訓練后及時進行按摩。對于疼痛患者,要注意引起劇烈疼痛的動作,疼痛減輕后逐漸增加訓練。
4.若上述治療無明顯效果,也可采用關節鏡手術(見圖6)。

圖6
1.加強健康教育。加強運動傷害防治的教育。學會正確的自我保護意識。在以手撐地時注意緩沖,以減小重力。
2.運動前充分的準備活動。熱身過程中要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準備活動時間要充分,運動量要適當。
3.避免在不良的生理、心理狀態下運動。在睡眠不好、傷病初愈以及過度疲勞的情況下參加劇烈的運動,肌肉力量弱、反應遲鈍、注意力減退、身體協調性差而易導致損傷。
4.避免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運動。
5.腕關節輕度損傷可進行適度的局部功能性鍛煉,以練習后不引起疼痛加重為原則。功能恢復期應配合理療、按摩并逐漸增加活動量。
李偉,博士,主治醫師。就職于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體育醫院康復醫學科,從事運動醫學臨床工作及相關科研工作多年,曾兼任中國國家女足及國家少年男足隊醫,并任天津東亞運動會中國代表團醫務官。現主持并參與多項國家體育總局科研課題及國家乒乓球隊、花樣游泳隊、橄欖球隊及蹦床隊等項目備戰奧運攻關課題,并有數篇學術論文在本專業核心期刊發表。
2014年第四季度體質與健康欄目計劃
教育部于2014年5月頒布《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中小學校體育工作評估辦法》、《學校體育工作年度報告辦法》三個規范性文件(以下簡稱《三個辦法》),旨在深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學業水平測試和考試制度改革,系統設計和整體完善學校體育工作評價機制,督促各地政府有關部門落實發展學校體育的職責,以學校體育基本制度建設為基礎,全方位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
撰稿提綱:1.您所在的學校或地區是否組織體質健康測試的技術培訓,培訓內容有哪些?這些培訓內容對您在進行體質健康測試時具有怎樣的指導作用,結合體質健康測試實際工作,您認為培訓內容還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補充和加強?
2.您所在的學校和地區是否有相關的監測評價準則或標準,有哪些好的經驗,又有哪些不足?在此基礎上,結合您對《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的理解,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措施。
3.您所在的學校和地區,測試項目的動作不規范、測試器材不統一、測試數據不準確等問題是否還存在?您認為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這些問題是如何解決的,或者您有什么好的建議(可結合案例)。
注:為了加快審稿速度,請廣大作者在通過“2013版”采編系統投稿時,務必在文章題目前面加上“體質與健康”欄目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