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棟 (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水車園小學,730030)
組織低年級學生學練“踢毽子”的方法與技巧
潘文棟 (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水車園小學,730030)
國標項目:提供基本教法 實施有效鍛煉
甘肅潘文棟
踢毽子是我國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集健身、強體、娛樂、競技、表演和觀賞于一體,筆者充分利用筆者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制作了適合該學段學生理解的PPT課件、踢毽子視頻等,向學生介紹踢毽運動的起源與發展、踢毽子的好處、毽子的制作方法等知識。例如:筆者在向學生介紹踢毽子的好處時,用學生容易理解的語言向學生介紹:“我們在踢毽子時,為了不讓毽子落下來,大腦中樞就要指揮我們的手臂和腿巧妙地配合,把毽子踢起來,如此鍛煉,就能增強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學生不太理解,筆者就說:“就是讓我們變得反應更快,更加聰明!”學生一下就理解了。同樣,“我們在踢毽時,身體不斷旋轉,我們耳朵內有個叫前庭分析器的小伙伴就會得到鍛煉,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保持身體的平衡了”。從而使學生知道踢毽的益處,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筆者利用自己錄制的踢毽的視頻,有意引導學生注意觀察:1.踢毽時,老師的踢毽腳的什么部位接觸到毽子了;2.毽子的運行路線是怎樣的(因為以上兩個問題,在室外示范時踢毽速度較快不利于學生觀察)。播放時還采用了慢放,由于學生明確了觀察的要點,很容易就觀察到了腳的內側要接觸毽子,毽子要直上直下的動作特點。
踢毽子常用的方法有:盤踢(腳內側踢)、磕踢(膝蓋踢)、拐踢(腳側踢)、繃踢(前腳面踢)等,下面以盤踢為例進行介紹。
(一)基本動作:盤踢(腳內側踢)—左(右)腿支撐,右(左)大腿帶動小腿,屈膝上擺,膝關節外展,小腿上擺擊毽子的一剎那,踝關節內屈端平,用腳弓內側將毽子向上踢起。動作要點:屈膝上擺,膝外展,踢毽腳踝要端平。
(二)常用教學方法:1.徒手練習。在徒手練習即“空踢”之后,再進行踢毽練習,有助于學生對基本技術動作的快速掌握。例如:在教學中采用了“金雞獨立”的游戲,目的是通過游戲使學生逐步掌握屈膝上擺,膝外展,踢毽腳踝要端平的動作要點,從而使學生逐漸掌握踢毽方法,減少失誤次數,增強自信心。
(1)游戲“金雞獨立”簡介:左腿直立,右腿屈膝,膝部貼胸,右手抱住小腿,左手抱住腳腕,停一會,換另一條腿練習(體驗屈膝上擺的動作)。也可左腿直立,右腿做盤腿,左手抓住右腳面,右手按住右膝蓋,停一會,換另一條腿練習(體驗膝外展,腳踝端平的動作)。
規則:教師發令后,比誰保持單腳站立的時間長,提起的腿落地算失敗。
游戲拓展:“斗雞”比賽,兩人一組一邊單腳連續跳一邊用肩互相沖撞,提起的腿落地或是退出圈外者的為敗,對方獲勝。
(2)空踢訓練:學生進行模仿盤踢毽子練習,練習時由單個踢逐漸增加到連續踢。
2.循序漸進。先讓學生嘗試,自己拋毽子后用左腳踢一次,要求毽子要直上直下,踢后用手接住。然后挑戰踢兩次,用手接住。繼續挑戰第三次、第四次……如挑戰失敗、退回前一次繼續挑戰。之后右腳用同樣的方法進行。待兩只腳都會踢后,改為左右兩腳各踢一次接住、各踢兩次接住、各踢三次接住……動作熟練后不用再接,踢得次數越多越好。教師巡回指導,重點強調踢毽時腳踝要端平,向上方發力,毽子要直上直下。
3.教具輔助練習法。
(1)牽繩練習法。即用一根細繩拴住毽子,自己用手拉住繩子練習踢毽動作。筆者在實踐中也運用了該方法,但在教學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及現象需要重視,現提出:在練習中筆者發現,學生在踢系繩毽時,為了能夠連續踢到毽子,會出現用腳內側向前上方踢毽的動作,該動作與訓練足球腳內側踢球時用腳內側踢網兜吊的足球極為相似,但盤踢毽子與腳內側踢球技術動作卻有本質的區別,雖然兩者都是腳內側接觸毽或球,但是盤踢毽子時腳觸毽發力瞬間踢的是垂直向上的,而腳內側踢球腳觸球發力瞬間踢的力是向前上方的。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學生用踢系繩的毽子時感覺能夠連續踢毽,但去掉繩子后卻無法連續踢毽的原因。筆者認為不是該練習不好,而是在練習前教師一定要強調,踢系繩毽時毽子一定要直上直下,毽子在空中要翻轉時毽子要離自己的身體近一些,踢時繩子始終是松的而不是被拉緊的,或練習時采用兩人為一小組,一人拎繩毽一人連續踢,拎繩毽的人觀察、評價對方是否按照以上要求完成的。這樣才能起到輔助誘導的作用,否則反而會誤導學生。
(2)踢毽部位貼標識物。筆者在教學中用彩色的即可貼剪成直徑為4厘米的圓形,稱之為“彩泡泡”,引導學生將“彩泡泡”貼在鞋上足內側后二分之一處,這樣學生一下就明白了腳觸毽的正確部位。
(3)用排球或小足球代替毽子進行練習。在成功率較低的學生練習時,可用沒氣的排球或小足球增加腳接觸球的面積。對于能力強的學生,用充足氣的球提高興趣或增加難度。
1.練習場地要平整,無雜物。
2.重視柔韌素質練習。
3.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