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浙江省慈溪市錦綸初級中學,315301)
與候鈺老師商榷“貼燒餅”
李志勇 (浙江省慈溪市錦綸初級中學,315301)
各抒己見:細品近期熱點 直面評頭論足
浙江李志勇
拜讀了2013年第7期《中國學校體育》雜志“一線話題”欄目侯鈺等老師撰寫的“改變方法,讓‘貼燒餅’游戲更有趣”一文,收獲頗多,但對第一個觀點有疑義。
以前的隊形是學生圍成一個圓,相互之間間隔1.5米左右。侯老師認為該隊形存在三個弊端,于是,侯老師將隊形變為4~6組,每組若干人,每組成縱隊,等距離面向圓心站好。侯老師認為,每組形成的人墻,為被追者提供了躲閃的掩體,提高了游戲的趣味性。同時,由于每組有4~8人,能有效地解決追者與被追者在角色發生變化時,由于距離過近而形成的互抓現象。筆者非常欣賞侯老師的鉆研精神,但也有疑問:這樣的做法能保證運動負荷嗎?眾所周知,貼燒餅游戲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變向移動能力,而要達成該目標,需要一定的練習次數和時間。在侯老師安排的隊形中,由于4~6人一組,這會形成兩個人練習,其他人站著的現象。盡管侯老師意識到該隊形可能導致運動負荷不足,采取了兩組學生同時進行追逐,但也解決不了該問題。
近日,筆者采取該隊形組織學生貼燒餅。結果發現,除追逐雙方的積極性較高外,大多數站著的學生在看同伴游戲,興趣則不高。而且,由于不能參與游戲,站著的學生開始閑聊,隊伍開始散亂,存在一定安全隱患。更為嚴重的是,練習次數不夠。筆者統計,個別學生一堂課只跑了兩次。顯然,兩次練習根本不能發展學生的變向移動能力。
綜上所述,改變后的隊形存在運動負荷不足的缺陷。
由于貼燒餅游戲本身的局限性,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運動負荷不足
1.原因:由于游戲的方法與組織比較復雜,教師講解與示范的時間必然較長;練習隊形的缺陷,導致追逐的組數減少。
2.對策:游戲前可讓學生先熟悉該游戲的方法,或者教師利用課前時間講解游戲的方法,提前劃好場地,擺好器材。這樣課中能增加練習時間,提高運動負荷;適當安排幾組學生追逐。教師可根據人數的多少,并且在場地允許的情況下,多分幾組進行游戲,且站位的學生以1人為宜。
(二)運動負荷不均
1.原因:被追者速度快,追者速度慢,追者會多跑;被追者喜歡貼與自己關系好的學生,導致這些學生多跑,其他學生少跑。
2.對策:聽信號交換角色。在游戲中,教師可通過發信號等方式,讓追者與被追者交換角色。區別對待,根據性別、學生的跑動能力將學生分成若干組,讓學生分組練習。當站位的學生為1人時,教師可要求被貼一次的學生蹲下,當所有學生都被貼一次后,再全部站立。然后,繼續按同樣的方法追逐。這樣每名學生的運動負荷便相對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