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權
蘇錫常三地在地理位置上相鄰,同屬吳方言區,無論自然還是人文都顯得同氣連枝密切聯系。三市自古便是江南魚米之鄉,富庶之地,其經濟總量在江蘇省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三市構成江蘇省三大都市圈之一的蘇錫常都市圈。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影響,三市之間的經濟差距逐漸拉大。那么,常州市應該如何利用蘇錫常都市圈,實現經濟的和諧發展呢?
一、發展機遇
常州地區的發展由于歷史原因、地理區位原因、經濟結構調整的滯后等方面存在不利因素,但隨著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的各項工程的投資開建給常州地區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首先是京滬高速鐵路為代表高速鐵路的建設,京滬高速鐵路從北京南站出發終止于上海虹橋站總長度為1318公里,速度目標值為350km/h。高鐵的建設縮短了沿線各城市的時空距離,將大大強化常州與上海、北京和南京的社會經濟聯系,加速常州地區的資源配置優化、規模經濟發展、整體效率提高,改善地區投資環境,增大對外資的吸引力,成為常州發展新的引擎;同時京滬高鐵常州站對江陰、泰興、丹陽、揚中等城市產生巨大的輻射作用,承擔起常州周邊地區乃至蘇中地區區域的交通樞紐作用;另外,高鐵的建成,更優化了常州的城市空間,改善城市居住和交通環境。于此同時的滬寧城際鐵路也將使常州更好的與上海接軌。
其次寧杭城際鐵路的建設將大大促進常州南部溧陽地區的經濟發展。寧杭城際鐵路北起南京,南至杭州,全長248.963km公里,設計速度為350km/h。寧杭城際鐵路與滬寧、滬杭線共同構成了長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線的主骨架,使上海、南京、杭州任意兩地之間均實現1小時到達,從而真正形成以三地為中心的長三角“1小時交通圈”。
二、發展策略
1.加快產業升級,培養優勢產業
在新一輪的高新技術產業競賽中,蘇錫常三個市應各自提出要發展電子通信、軟件、網絡技術、醫藥、精細化工等產業,形成區域產業的“拳頭”優勢。
對于旅游業等第三產業也要加大投入,加快旅游資源開發,推進重點旅游項目和景區景點建設,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改善旅游發展環境,大力塑造旅游城市品牌,以品牌優勢帶動旅游業向縱深發展。
2.加強蘇錫常區域交流,構筑蘇錫常都市圈區域交通體系促進共同發展
為了更好的建設蘇錫常都市圈,蘇錫常三市之間需統盤籌劃,構筑起蘇錫常都市圈大交通體系為首要任務。
構筑蘇錫常地區和上海之間暢通的陸路交通體系是都市圈重點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方面。一是建設蘇錫常三市南部互相連接、環太湖的快速通道;二是要建好沿江高速公路;三是要做好蘇錫常地區到上海的輕軌交通規劃,并抓緊實施。要抓緊航空港的規劃建設,隨著蘇錫常對開放度的提高和上海空運中心由虹橋轉移到浦東,蘇錫常中心地帶建設國際機場,對推動都市圈經濟發展極為重要。因此,構筑蘇錫常都市圈區域交通體系,必須形成水運、公路、鐵路、航空齊頭并進,相互補充的立體交通網。
3.積極招商引資,參與投資建設
常州應把新一輪利用外資作為調整結構的契機,以科技創新和外向帶動提升產業層次,更好的引進先進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設備,引進和培育各類科技研發機構,鼓勵跨國公司、國內科研院所和大企業前來常州設立研發和設計中心。
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首先要強化組織領導。在常州戚墅堰區的政府招商報告中指出實行外資工作一把手負總責制度這一舉措,始終把外資工作作為全市經濟工作的重點工作之一來抓,高度重視項目進展情況,把各種招商力量都組織調動起來,形成良好的濃厚氛圍。戚墅堰區按照“以外引外”、“以民引外”的思路,充分發揮區內國際知名外商投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影響力,通過收購、合作、參股、融資等方式,全面拓寬引進項目渠道。
4.增進市區與所轄縣區的聯系,推動共同進步
常州市區應加強與所轄縣區的聯系,促進縣域之間的交往聯系,在蘇錫常都市圈中形成一個良好的體系。
常州應盡快對常溧高速實施建設工作,這有利于形成區域主次分明、功能明確的骨架公路網,使常州、溧陽以及部分鄉鎮通往各個方向的交通流都合理順暢,既解決常州市區至溧陽區域快速通達的問題,也使溧陽更好地融入到環太湖交通圈推進城市發展。
在常武地區,常州市區與武進區之間的城市用地矛盾越發顯得尖銳,常州城市用地的擴展在各個方向上均受到常武行政邊界的制約,應加強常武地區的一體化規劃和建設。陳閩齊在《蘇錫常都市圈空間整合構想》中指出武進區應以以高新技術產業、新型服務業的發展來作為常州城市的產業支撐,強化常州城市社區環境建設,著重突出城市現代化和優美的旅游、辦公、居住環境,形成網絡化、多元化的生態系統。
常州地區所轄縣區之間的密切聯合,縮小彼此間的差距,將極大提高整體的競爭力。
總之,常州的發展目前來看是暫時落后于蘇州無錫二市的,但在江蘇省的排名仍是靠前的。從長遠來看,隨著常州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將不斷減小與蘇錫二市的差距,蘇錫常都市圈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將不斷減小,從而以真正實現蘇錫常都市圈的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新馬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