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峰
【摘 要】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新課程理念在教育實踐中的操作性等一系列具體問題將我們教師推到了理念與實踐沖突交替的前端。
【關鍵詞】教育價值觀;教材整合;導學案;課堂
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變革正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推開,在這場變革中,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新課程理念在教育實踐中的操作性等一系列具體問題將我們教師推到了理念與實踐沖突交替的前端。下面是我對課程與幾對關系的研究:
1.課程與教育價值觀的關系:
新課程改革首先是理念的變革,課程改革觸動了教育的根本,開創了我國教育發展的新時代,新課程標準的出臺為我們考察和反思現代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這些都促成了我們對教育本身進行了全新的思考。這些新的教育思想的根本和本質是什么,只有抓住這個根本,厘清紛繁復雜的思想,才能將這些理念與現實的教育教學結合起來。
(1)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育就是要突顯學生的主體精神,激發生命活力;就是要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獨特的個性和獨創的品質。每一個學生都具有多種發展的可能性,作為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
(2)樹立正確的教師角色意識。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突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在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創設基于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就必須要樹立課堂教學的對話意識。
(3)樹立師生共同發展的生命理念。
教學活動作為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其本質是教師與學生這對交互性主體的生存方式的交匯,而要達成師生的共同發展就必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
(4)樹立課程資源意識。
確立課程資源的整合意識,是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轉變教學方式的重要前提。課程理念包括教師對課程本質、課程結構與功能、特定課程的性質與價值、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課程評價以及課程設計與課程實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課程實施中的指導思想。作為課程的開發者,教師應通過開發教材以外的課程資源,為課程價值的實現和學生的發展提供可能的平臺。
2.課程與教材的關系:
(1)課程的指導大綱叫課程標準,課程就是按照課程標準選取編寫的。教材編寫必須依據課程標準,教材編寫者必須領會和掌握本學科課程標準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內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體現。
(2)義務教育的課程標準應適應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達到。也就是說課程標準只是一個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個基本性的要求,這為編寫多樣化的教科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3)教材是對課程標準的一次再創造、再組織。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編寫體例、切入視角、呈現方式、內容選擇及圖像系統。不同地區經濟發展、自然條件、文化傳統有很大差異,教材的編寫者要努力體現本地域經濟發展、文化特點的特殊發展的需求,要考慮本地區教育發展水平、兒童身心發展水平及特殊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區具有特色韻豐富課程資源,開發出既符合課程標準又能體現當地實際、各具特色、豐富多樣的教材。
3.課程與教材整合的關系:
在課改理念指導下,大家對“課程”、“教材”等基本概念有了新的認識,普遍認識到: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課程的唯一依據,不可能承載課程的全部內容;所以要求教師教學中要有對課程資源進行選擇、組織、加工、拓展、開發、利用的意識,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整合原則:
(1)教材整合要以課堂為主陣地,以實現“有效教學”為目標。
(2)教材整合要在課標指導下,處理好“教師—教材—學生”三者關系。檢驗教師是否能夠通過研讀課標,在把握學科的基礎上來看待教材。
(3)教材整合以課改理念為指引,突出新教材優勢。
4.課程與導學案的關系:
課程標準是導學案的編寫指南,導學案是課標的具體化,導學案的編寫思路、框架、內容不能違背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圍繞育人目標而設計導學案,都應該站在課程的高度將篩選出來的核心和重點知識設計成題目,每個題目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掛鉤,讓學生調動所有的情感、意志、智慧去積極地思考、對話、建構、生成。
5.課程與課堂的關系:
《課程的邏輯》中指出:“‘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這是我們新課程改革高高舉起的一面旗幟”,“沒有課堂教學層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課程實施”、“教育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教學改革。”也可以這樣理解,課堂是課程的活生生的表現形式,教師的課堂設計水平體現了自身的課程理解水平。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共同參與的、有明確目標的偉大智力活動,第一特征就是人性張揚,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尊重。課堂的第一目標就是育人,讓學生去活動體驗、去碰撞,在這個過程中去生成智慧、感悟成長。
【參考文獻】
[1]《課程的邏輯》.鐘啟泉.華東師范大學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實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