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彥+于金麗



中國乳制品工業起點低、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很快。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居民對乳制品的消費日漸增多,極大地帶動了乳制品加工業的迅速發展。從2003年到2012年全國乳制品產量年均增長達15.8%,遠高于1%的世界平均水平,但同時,中國人均奶量消費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縱觀中國乳制品行業,似乎經常處于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從廣告戰到價格戰,從圈地戰到奶源大戰……乳制品加工業的發展遭受著來自各個環節的打壓和限制。尤其是2008年9月爆發的“三聚氰胺”事件使整個行業陷入了嚴重的信任危機。近幾年,國家和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整頓措施,如今,奶業發展形勢逐漸好轉,但仍處于恢復性增長階段。
本文以甘肅省為研究對象,先后對其乳制品行業、乳制品加工業以及乳制品制造企業進行數據和圖表分析,挖掘數據與圖表背后可能的原因,對甘肅省乳業的發展進行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指出其機遇與挑戰。
一、甘肅省乳業發展概況
甘肅省是中國的六大牧區之一,草地面積達2.41億畝,人工種草留床面積約1601萬畝,每年甘肅省畜牧飼養可創造7.1億元的平均年產值,2008年時最高突破了10億元大關,是飼草、飼料資源豐富的畜牧大省。發展以乳業為主的畜牧業對于甘肅省這樣一個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西部省份來說,將極大地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
甘肅省雖為畜牧業大省,其乳制品加工業卻是一個新興的產業,自上世紀90年代初,各種乳制品企業才慢慢發展起來。2010年甘肅奶牛存欄數為5萬頭,乳制品產量1.4萬噸,分別比2003年增長了37.3%和70.2%。在此期間,2007年奶產品產值突破10億元,2006年的存欄數高達19.2萬頭,全國排名第13位。“得奶源者得天下”,這是奶業市場的共識。但自2004年以來,甘肅省奶業市場凸現“奶源緊缺”的嚴重問題,之后的七八年間,甘肅省的牛奶產量增長緩慢,乳品市場十分緊俏,乳品企業相繼出現奶荒,不少企業甚至因奶源不足導致生產線停滯。尤其是受到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的影響,全國乳制品行業面臨嚴重的信任危機,乳品消費市場低迷,甘肅省乳牛存欄數和奶產品產值均呈現急劇下降的趨勢。
圖1 甘肅省乳業產量(萬噸)
二、甘肅省乳制品加工業現狀分析
2012年甘肅乳制品加工業利潤總額達到9421.9萬元,在全國排名上升至第22位。2012年乳制品加工業銷售產值高達17.32億元,比2003年同比增長了94.9%,高于全國79.6%的增長率。其總產值增長速度驚人,比2003年翻了兩番。圖2反映出自2003年以來,甘肅省乳制品加工業利潤總額與全國平均利潤總額的比較,由于省內品牌間的競爭激烈和長期受到省外知名品牌的打壓和排擠,乳制品加工業利潤連年受損,常年處于負利潤經營。而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中,當全國乳品利潤急劇下滑之際,甘肅省乳制品加工業并未受到負面的影響。因為,在此次重大事件中,甘肅省乳制品檢驗全部合格,在國內許多大牌乳制品遭受重創的情況下,這反而為甘肅省奶業的發展贏得了難得的機遇。
圖2 甘肅省乳制品加工業利潤總額(千元)
甘肅省乳制品加工業銷售產值的年均增長率達到23.04%,但與全國的年增長率相比,從2005年開始連續5年增長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9年更是超過了20%的負增長(見圖3)。究其原因:省內40多家不同規模的企業競相創立了自己的品牌。眾多乳品品牌的存在,一方面,品牌間存在不良競爭,極大限制了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另一方面,也難以培育出優良的市場環境。由于缺少具有高忠誠度的乳制品品牌,甘肅省乳業品牌不僅在全省地位普遍較低,在全國市場上更缺乏影響力。2006年,在甘肅省頗具影響力的“好為爾”遠赴上海開拓市場,但面對上海本土品牌“光明”和國內眾多品牌的打壓,也僅曇花一現,便杳無聲息。由此也不難理解為何甘肅省乳制品工業銷售產值增長率長期處于極其不穩定的波動狀態了。
圖3 甘肅省乳制品加工業銷售產值增長率
甘肅乳品企業一直缺乏當地政策的強力支持,導致奶源市場緊缺,乳制品企業生產能力不足,乳品銷售額低下。但可喜的是,跌入谷底的甘肅省乳制品工業的發展于2010年出現了轉機,近幾年的發展勢態也很樂觀。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乳制品加工業銷售產值分別增長36.54%、30.23%和50.77%,均高于國內平均水平(見圖3)。乳品加工業作為甘肅農產品加工業中的主導產業之一,在甘肅“工業強省”戰略中被列入重要內容之一。但甘肅的乳品加工業處于弱勢地位,除好為爾、莊園和雪頓外,其余40余家小乳制品加工廠均處于偏安一隅、勉強維持經營的狀態。當地各乳品加工企業生產和加工能力不足,造成乳產品成本居高不下、企業發展困難的局面。此外,從全國乳業市場情況看,甘肅省乳業正處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其周邊的省份都是奶業大省,外地乳品幾乎占領了甘肅1/4的市場份額,而且發展勢頭日益強勁。
甘肅乳品企業已經意識到形勢的嚴峻,近年來開始與國內知名的乳品企業形成戰略聯盟,共同推進甘肅省向奶業大省轉變。2010年,蒙牛、伊利等大型集團入駐甘肅省多個地區,建立了各自加工基地,使當地生乳加工能力迅速提高了兩倍。此外,乳制品加工企業銷售水平的增長也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與保障。以甘肅省白銀市為例,市財政從2008年開始,每年拿出200萬元作為奶業專項資金,這筆資金在2010年增加到了750萬元,且擬在“十二五”期間逐步提高資金扶持額度;2011年10月,白銀市政府與蒙牛集團簽訂了奶業戰略合作協議,蒙牛集團將投入2億元資金,市政府投入相應配套資金,專門用于全市奶牛擴群和品種改良,建設大型標準化奶源基地,這些都極大地推動了當地乳制品加工企業的發展。
三、甘肅省乳制品加工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由此可見,乳制品加工企業競爭與合作意識的增長,以及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鼓勵是甘肅省乳業得到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原因。除了與大企業形成戰略聯盟之外,乳制品企業的創新意識也很重要。甘肅省乳品企業最致命的弱點是生產的產品沒有自己的特色,在產品結構上減少巴氏鮮奶的生產,拋棄了自己當地產品“鮮”的優勢,給不少外地企業進入甘肅乳制品市場鋪路。面對乳品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以及乳制品產品嚴重的趨同現象,甘肅乳制品加工企業謀求發展的關鍵在于產品“差異化”戰略,因而中小型乳制品加工企業應加大資金投入,研究、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唯有發揮自己本地企業的優勢,依靠“鮮”來贏得市場才是甘肅省乳品企業的發展之路。
盡管“內憂”加“外患”的嚴峻形勢使甘肅省乳制品加工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只要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緊緊抓住挑戰背后蘊藏著的巨大機遇,甘肅省乳制品加工業定能依靠已有的優勢,實現畜牧大省到奶業大省的轉變,迎來甘肅省乳業的另一個春天。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