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偉娣
摘 要:教育懲罰是教師教育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教育手段,也是爭議最大的一種教育手段,人們對于該不該使用懲罰、如何使用懲罰進行了長期的探討。教育懲罰是否呈現“軟化”的傾向,如果存在,教育懲罰軟化對于教育教學又會產生什么影響。
關鍵詞:教育懲罰;硬權力;軟權力
一、教育懲罰的概述
(一)教育懲罰的概念
懲罰在古漢語中是分開使用的,《詩經·周頌·小毖》中有“予其懲而毖后患”,其中“懲”的意義與現代語中的“懲罰”相似,指因受打擊而引起警戒或不再犯類似錯誤;“罰”也同樣有處分責罰之意。懲罰指對個人或集團的處罰,旨在制止某些行為或鼓勵其他行為。
有學者認為,“目前對于懲罰本質內涵的理解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懲罰的本質在于報應,我們稱之為報應性懲罰觀;另一種觀點認為懲罰的本質在于警戒,我們稱之為功利性懲罰觀。”
由此可知,不論是懲罰或者懲戒,都是指對某種違反規定的行為的懲處,并制止該行為再次發生。教育懲罰就是教師對學生違反規定的行為進行的懲處。
(二)教育懲罰的研究現狀
學界對于教育懲罰一直存有非常大的爭議,不同的學者對于教育懲罰的地位功能持有不同的觀點。目前,對于該不該使用懲罰爭論較少,學者們基本認可教育教學之中需運用教育懲罰,但是,對于教育教學之中教師該如何使用懲罰爭議較大,不少學者認為,使用教育懲罰需公開、公平、公正,懲罰措施需征得大部分學生甚至學生本人同意之后才能使用。
我國不少的學者與專家也積極探討教育教學之中教師使用懲罰的原則與方法。教育教學之中可以使用懲罰得到大家的贊同,然而,細究發現,此種贊同只流于表面,教育界對懲罰,在深層次是極其排斥的,通過一些學者對于懲罰使用的各種原則可見一斑,尤其是集體性原則,征得學生同意原則,懲罰之前的說教原則,這些原則的潛臺詞即認為懲罰不好,需要找其他的方式方法來代替懲罰。集體性原則與說教的目的在于處理某些犯錯誤學生時,可以將該學生所受到的懲罰傳遞給其他學生,讓其他學生充分認識該行為的錯誤,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以期避免再次使用懲罰,簡而言之,此種原則即是集體說教的原則。此外,還有一種個人說教原則,這兩種原則表面上是在懲罰某學生,實質在于說教,期望以說教的方式達到影響學生行為的目的。
二、“軟權力”與“硬權力”思想
(一)軟權力”與“硬權力”提出的經過
“軟權力”與“硬權力”思想最先由美國新自由主義的代表約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事情起因于20世紀80年代關于美國衰落論與復興論的一場爭論。
當時,不少學者對美國的前景執悲觀態度,其中以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為代表,他們認為美國已經陷入了困境,并且日益走下坡路。然而,作為復興論代表的約瑟夫·奈則對美國未來的發展持樂觀的態度,他不僅對衰落論的觀點予以堅決的駁斥,還首次提出“軟權力”的概念。他指出美國不僅沒有衰落,反而正處于復興之中,不僅美國的軍事和經濟在世界上仍處于領先,而且,美國在“軟權力”上的表現更是無人可及。“軟權力”與“硬權力”思想由此而來,此后,約瑟夫·奈不斷對其“軟權力”與“硬權力”思想進行補充與修正。
(二)軟權力”與“硬權力”的定義
“權力是指那種讓別人做他們不愿意做的事情的能力。”在此基礎之上,約瑟夫·奈認為“權力是指影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影響別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被動的命令式的促使別人行事,另一種是別人主動跟著自己行事。這兩種方式就是劃分“軟權力”與“硬權力”的關鍵。
(三)“軟權力”與“硬權力”各自的特點
首先,“軟權力”是相對于“硬權力”而言,兩者各自的特點也是相對而言。如果說“硬權力”主要是一種物質性的權力,那么“軟權力”就是一種非物質性的權力。“硬權力”主要來源于一個國家的經濟勢力、軍事勢力、人口、領土面積,這些資源所組成的“硬權力”是可見的,也是可以直接運用的。所以,物質性是“硬權力”的直接特點,非物質性是“軟權力”的直接特點。
其次,“硬權力”與“軟權力”具有各自核心的特點。“軟權力”以同化順應的方式影響他國,即他國順從自己的意志,跟從自己的方式行事,他國表現出完全是出于一種自愿,是一種主動的順從,是在他國認可本國文化與價值觀的基礎上,對于本國的行動主動的認可并跟從。恰恰相反,“硬權力”則是以命令式或者指令式的方式強迫他國順從自己的意志,這是一種被動的順從。他國并不想跟從本國的意志,他們之所以屈從完全是因為本國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勢力的威脅,他國表現出不情愿但是又不得不順從的情況。同化順從與命令順從是“軟權力”與“硬權力”各自最顯著的特征。
(四)“軟權力”與“硬權力”的關系
約瑟夫·奈并沒有具體談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其實,“軟權力”與“硬權力”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雙方誰都離不開誰,而“軟權力”的發揮更需要有“硬權力”的支持。總而言之,“硬權力”與“軟權力”兩者相輔相成,誰都離不開誰。兩者相互配合才能達成最好的效果。
三、教育懲罰“軟化”
本文之所以選擇約瑟夫·奈的“軟權力”與“硬權力”思想為基礎來探討教育懲罰“軟化”傾向,主要是由于教師與學生之間也存有一種權力的交往,好比國際政治關系學之中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雖然不全是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但是,約瑟夫·奈的“軟權力”與“硬權力”思想在教師處理與學生的交往活動中仍值得借鑒。師生交往過程中,教育懲罰無疑是一種硬性的權力。當前,不少學者及專家傾向于將教育懲罰這種硬性的權力“軟化”,將懲罰內化為學生的一種行為規范或者規章。直接目的是為減少教育教學過程中懲罰的使用,最終的目的是使學生自覺遵守,用不著懲罰之后強迫其遵守,基本過程是讓學生在觀察其他同學受懲罰及集體討論是否對某學生進行懲罰的過程中,使其將學校的行為規范內化。從而在教師不使用懲罰這種命令式的方式使學生遵守行為規范情況下,使學生主動地遵從教師的行為規
范,主動不犯錯誤。
四、結語
教育懲罰作為一種硬性的權力應該得到保持,如果只是為使學生主動遵守行為規范,將教育懲罰這種硬性的權力轉化為軟性的權力,不僅不能達到增強“軟權力”的目的,反而會使“硬權力”喪失,同時,“軟權力”也跟著受損。學生主動遵守行為規范是每個教師及家長的要求,但是,這種所求切不可在損失教育懲罰這種硬性權力的基礎之上獲取。教育懲罰作為一種硬性的權力與學生主動遵守這樣的“軟權力”本來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強行將硬幣變為只有學生主動遵守的一面,硬幣將不再是硬幣。
參考文獻:
[1]劉德林.教育懲罰的本質與運用[J].中小學管理,2004(2).
[2]李玉芳.如何在教育過程中正確運用懲罰[J].現代教育科學,2004(4).
[3]羅伯特達爾.現代政治分析[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新區觀瀾街道博文學校)
編輯 申 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