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娜
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結構十分復雜,原因就是從1840年以來就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來的與本土的經濟交織在一起,形成近代社會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一種局面。從秦朝到1840年封建經濟成為封建社會的主體經濟,雖然也有工商業的發展,但封建經濟依舊先前發展,并且使工商業在社會經濟結構中處于從屬地位。它只是維護封建政權的一種輔助經濟,并且促使封建經濟內部不斷進行自我調整。因此,封建社會經濟結構雖有變化,但并未發生本質變化。
近代以來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沖擊,使中國把封閉的大門被迫打開,逐漸融入這個潮流,因此我國獨立發展的封建經濟開始融入了新的經濟因素,并且是社會經濟結構悄然發生了變化。所以,我認為中國近代社會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才催生了這種復雜的社會環境,產生了這種畸形的經濟結構。大體中國社會一共存在這幾種經濟結構:
一、封建經濟
自然經濟也稱小農經濟,是封建社會的經濟主體,基本表現是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基本特征是自給自足,主要滿足自我消費和基本生存條件,帶有封閉性、保守性。鴉片戰爭前,中國封建社會雖已產生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但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鴉片戰爭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各種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這使得中國自然經濟逐步破產。但整體而言,其瓦解是個長期的過程。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二、外國資本主義經濟
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是列強在炮艦政策保護下,在中國開辦的各種經濟實體的總稱,其實質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其目的是為了強占市場和掠奪原料。
工業革命后,大機器生產的工業品物美價廉,市場競爭能力更強。鴉片戰爭后,列強憑借在中國攫取的侵略權益,開始向中國大量地進行商品輸出,同時外商在中國通商口岸擅自創辦一些船塢和工廠,中國逐步淪為列強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三、洋務經濟
洋務經濟出現于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它是清政府為維護封建統治而興辦的。洋務企業采取封建衙門式的管理方式,采用機器大生產,民用企業的部分產品面向市場,是中國近代化起步的標志。甲午中日戰爭后宣告破產。
洋務經濟是把西方工業革命后先進的生產力嫁接到中國封建經濟之上的產物,具有明顯的半殖民地特征。在“中體西用”前提下,清政府企圖在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上發展先進的生產力,這不但未能改變清朝滅亡的命運,更不能使中國走向富強,其失敗是必然的。但洋務經濟瓦解了自然經濟,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符合當時世界資本主義潮流,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四、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19世紀60、70年代,受外商企業利潤的刺激和洋務運動的誘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了。
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對資本輸出,加速了自然經濟的解體,清政府也放寬了民間辦廠的限制,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發展;辛亥革命后“實業救國”潮流的推動,“一戰”期間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民族資本主義有較快發展,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工商業受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的摧殘,日益萎縮。
新中國成立后,鑒于民族資產階級對中國民主革命的貢獻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黨和政府采取了合理調整工商業的措施,使資本主義經濟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下,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主義改造期間,將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從而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五、官僚資本主義經濟
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是四大家族對外依靠英、美帝國主義,對
內利用國家政權聚斂財富而形成的。它是封建的、買辦的國家資本主義,具有明顯的半殖民地特點。國民政府建立后,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形成了。十年對峙期間,通過整頓稅務、控制金融、改革幣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資本對國民經濟的統治;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實行“統制經濟”政策,官僚資本急劇膨脹;解放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將大量社會財富消耗在戰場上,國統區苛捐雜稅多如牛毛,財政金融全面崩潰,工、農、商業紛紛解體、破產,經濟處于崩潰的邊緣。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沒收了官僚資本,使這些企業較完整地轉化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為人民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奠定了經濟基礎。
六、新民主主義經濟
新民主主義經濟又稱中共領導下的根據地、解放區經濟,主要由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及私人經濟三部分組成。其發展趨勢是逐步增強,直至戰勝官僚資本和封建經濟,占領統治地位。
新民主主義經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物質基礎,代表中國各革命階級利益。它不是一種獨立的、完整的經濟形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向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過渡的經濟,作為一種過渡經濟,它更重要地表現為革命的經濟政策:十年對峙時期的土地革命線路和根據地經濟建設;抗戰時期的“雙減雙交”和大生產運動;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建國后表現為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其本質和發展方向都是社會主義的。
總之,近代社會這幾種經濟力量之間的較量支配了近代社會上不同政治力量的較量,哪種經濟力量最先進、最能適應大多數人的要求、生命力最頑強,哪種經濟力量就能取得勝利。
(作者單位 河北鄭口中學)
編輯 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