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澎

出現在記者面前的任太平,樸素、謙和,喜歡微笑。
整個采訪過程中,你能感受到任太平的獨具慧眼,他總是不斷地在尋找新的機會;在不斷的尋覓中,企業的產業鏈又得以不斷地延伸和擴大。如今的永威集團,已發展為擁有8個分公司,年產值超億元的河南省50強企業。
不到20年的時間,任太平把河南省沁陽縣虎子村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企業,發展成為安防行業的龍頭老大。
業內資深專家如此評價他的企業:“在我國,永威集團在消防、防彈領域做出的貢獻不可磨滅。”
然而對于任太平來說,值得驕傲的事情并不是此,早在2006年4月份,他就被教育部評為“中國民辦教育十大杰出人物”。
作為企業的董事長,讓任太平專心的不僅僅是尋找商機,他告訴記者:“辦學校,是我多年的一個夙愿。”
情結
任太平中學畢業后就輟學回家幫父親干活維持生活,但他對上學有著強烈的渴望。當看到同村的孩子背著書包上學時,他就羨慕得直掉眼淚,甚至連做夢也常常夢見自己又回到了學校……
任太平最早的傷痛,就是因為貧窮而過早失學,所以在永威集團發展壯大以后,如何讓更多的孩子不再因為失學而遺憾成了他腦海中揮之不去的事。
1982年,從生產隊記工員、生產隊長一直干到村經聯社主任的任太平,抓村辦副業增加了集體收入。他建議投入一筆資金遷新址修建村辦學校,經實施后,村辦學校解放以來一直設在廟里成為歷史。全村男女老少喜笑顏開,他辦學的第一步成功了。
1987年,剛過而立之年的任太平辭去了村干部職務,辦起了河南永威集團有限公司。隨著企業的發展,他擁有了億元資產,卻沒有忘記失學的傷痛,辦企業因不懂技術吃盡苦頭的現實也讓他記憶猶新。
于是,辦一所學校培養下一代的愿望再次在任太平的心中升騰。他漸漸體會到,投資教育、興辦學校是成功者回報社會最人道、最崇高的方式。
1992年,臺灣一位企業家想在大陸辦學,正合任太平的心意。他就與這位臺商接洽、商談,想在沁陽合辦一所大學,校名也起好了,就叫“沁華大學”。但后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這個愿望未能實現。可是,他辦學的愿望反而更加強烈了。
道路
2002年6月,沁陽市委、市政府決定把擱置五年的“半拉子工程”市職教中心出讓給任太平辦學。美夢就要成真,他欣喜若狂。
辦學方案拿到公司董事會上,算慣了盈虧賬的董事們一致反對。面對眾人的異議,任太平平靜地說:“貧窮使我們這代人失去了上學的機會,辦企業不懂技 術,又使我們走了不少彎路。我們為啥不辦所學校,讓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呢 ?辦學校是要花很多錢,但教育好孩子是一輩子的事。”
承擔著如此大的風險和壓力,經過不懈努力,學校逐步建成,當年高中、初中相繼招生,最終形成了一所集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為一體的全日制寄宿制學校。如今的永威學校雖是一所民辦學校,但對家庭貧困的學生卻減免學費、補助生活費,中考、高考成績優秀者還可獲得1000元~20000元不等的獎學金。隨后,學校還又開設了“宏志班”,來自全省的家庭貧困的學生被招收為學員。學校除了免去這些學生高中3年全部的學費、書本費、服裝費、住宿費之外,還為每人提供每月100元的生活補助,并報銷假期來往車費。
“建學校花了那么多錢,又大量減免貧困生的學費,重獎學習優秀的學生,還招收‘宏志班學生,這樣你要投入多少錢呀?”“辦學校就不能以盈利為目的,我也從來沒有想過辦學校是賺錢的。”面對一部分人對他的疑惑與不解,任太平格外平靜,只有他自己明白,心中最想要的是什么。
不僅如此,任太平還對大學學府一直懷有崇敬、向往的心情。辦企業后,中國的清華、北大,英國的劍橋,美國的哈佛,都是他常去的學習場所。在他的內心深處,還有著投資辦大學的愿望。
他心目中的這所大學,是一所職業大學,要培養高級技工,為此他還考察了不少地方。2010年4月,他隨沁陽市考察團到山東省考察,看了幾所職業技術學院,再次增強了創辦永威國際職業學院的信心。
他對這所未來大學培養人才的定位是:一要具備國際漢語教師資格;二要精通一門外語;三要掌握一種獲得國際資格認證的“一招鮮”技術,要力爭辦出這所大學的品牌特色。
青青校園,草木榛榛,書聲瑯瑯,逐夢征途。看著日益壯大的學校,暢想著一批批優秀人才從自己所辦的學校走向世界各地,也許是任太平最感欣慰的事。
使命
任太平出生在河南省沁陽縣西向鎮最貧窮的一個小山村——虎村。自小他便失去母親,是父親既當爹又當娘把他拉扯大的。
在任太平很小的時候,父親就給他講過很多故事,“我父親給我講得最多的故事是關于岳飛的,也許在很小的時候,我心里就有了一個標準,覺得做人應該坦蕩、公平、正直、善良”。
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任太平在放學路上撿到一支鋼筆,回家后就非常開心地拿給父親看。父親淡淡地說:“明天去學校,把鋼筆交給老師吧,交了你才會心里坦蕩。”多年后回想起來這樣一件件關于他和父親之間的小事,他感慨地說,就是這樣一件件很小的、小到不起眼的事情,使得他在成為一個企業家后時時刻刻嚴于律己。
說起父親,任太平的表情很凝重,或許是在追思。他告訴記者,父親對他的影響很大。
還有一件關于父親的事情,在任太平的腦海中揮之不去。1963年是個荒年 ,土地顆粒無收,十幾歲的任太平被饑餓折磨得無法忍受,就去偷了生產隊的棉籽餅,父親發現后狠狠地批評了一通。
正是父親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年少的任太平明白,保持一種真誠、善良的品質對一個人來說有多么重要。
有三種類型的人是不能跨進永威集團大門的。在永威集團的招聘啟事上這樣寫著:不孝敬父母的不要,賭博的不要,不忠誠婚姻的不要。
在永威集團內部,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規定:罵人一句罰款十元,雙方對罵各罰一百元,罰款的錢給公司其他人發福利,打人者開除。
任太平就是用這種方式,把他關于品德的詮釋融入到了他的永威集團。而積善才能行德,他也正是通過自己一樁樁的善行來強化對員工對公司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飲水思源,富而思進。除了辦學,任太平還將自己的善行轉向了自己的家鄉。
在沁陽市西向鎮虎子村,每個月的21號,全村189名60歲以上老人就會如期來到任太平的公司,去領取每月100元的敬老金。從2011年3月份起,視孝道如天大的任太平一直信守承諾,僅此一項,任太平每年就要拿出200多萬元。自然而然地,每個月的21號,就成了虎子村老人們特別的節日。
任太平對確實需要幫助的人,總是毫不吝嗇。家庭困難上不起學的孩子,孤獨無助的老年人,身體殘障的人員,等等,他都管。在他的企業,員工每月還享受100元的孝心基金,用來孝敬父母。他還招收殘疾員工,廠區700多名殘疾人和正常人一樣,同工同酬,除正常工資外,每個月還多發60元的津貼。每當春節臨近,任太平還向本村老壽星、老黨員、軍烈屬、特困戶、一般困難戶開展慰問活動,糧油米面錢,一應俱全。他還出資為困難戶建房子,無償為困難員工看病。村里誰要是有了困難,任太平就是他們的貼心人,天大的事,任太平總能幫他們渡過難關。
生活中總是不乏一些情感讓我們久久回味,釋放出人性的光輝。任太平走上了一條行善路,不畏前險。
四年前,在河南省舉行的“回報社會、奉獻愛心”捐贈儀式上,任太平向河南省慈善總會捐贈籌款1000萬元,用于支持我省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
他在捐贈儀式上表示:“要在有生之年捐出十億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