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從春秋戰國以來,中國形成了普遍的小農經濟,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過著比較穩定的生活,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改革開放后土地使用權下放給農民,從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關鍵是產品可以自由支配了。農民的收入迅速提高,生活水平迅速改善。自從進入社會主義階段,我國一直不斷調整生產關系,自我完善,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然而改革開放以來,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三十多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變化,經濟結構的調整,保留了大量的小農經濟因素,再加上農民小農意識濃厚,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一、現代中國農業出現的問題
1.種植單一,結構不合理,土地資源浪費
大多數農村以糧食作物為主,仍以原來舊式的生產方式為主,工業化為輔,而且收入徘徊不前,農民失去了活力,積極性不高。因此更多的農村青壯年甘愿入城打工,將農業作為第二收入。改革開放初期,市場迅速活躍,物價不穩定,差距大,而近幾年糧食價格逐漸穩定,但農業成本卻仍不斷提高,單純依靠家庭的努力無法改變現狀。城市生活成本很高,同時農村的生活成本也在幾倍地增長,相對于城市的收入而言,農民的收入杯水車薪,從而嚴重制約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農民缺乏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知識來源有限,機械設備不能及時更新,導致作物產量有限,一方面使得土地資源不能有效發揮其作用;另一方面導致土地的污染,使土地失去肥力。
2.守土觀念濃厚,缺乏大膽創新
中國歷經了兩千多年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發展模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小農觀念。再加上宗族觀念的影響,這種守土觀念非常濃厚,更有很多人認為上學還不如不上,直接在家種地就可以掙錢。即使再貧窮也不愿丟掉這幾畝土地。當然,種地本身相比較其他行業而言確實比較穩定,能維持農民最基本的生活。但是一味地依賴于土地,而使農村經濟缺少了活力和發展的動力,這也嚴重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3.不利于機械化的推廣,制約工業發展
由于這種家庭為單位的經營方式,農民的收入雖相比較之前有很大進步,但是經濟實力仍然有限,能夠購買一套機械化的設備還是有很大困難的。因此這種經營方式嚴重制約了農民的購買能力,不利于農村機械化的推廣。同時也會導致工業發展缺少一個增長的因素,從而制約了國民經濟整體的協調發展。
二、針對問題提出的對策
1.國家積極出臺有關政策在多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為此,中央和地方應該制定和實施有關政策,比如,加大對農村資金的投放力度,有側重地調整經濟結構;促成農村人才流動,最大限度地引導人才支援農村建設,帶去先進的知識、技術和經驗,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以提高農村整體的生產水平;調整投資結構,實行多元化的投資機制,促使農村經濟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完善農村的服務設施,使農村的人口分布更加集中等等。
2.由分散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過渡
改變一家一戶分散的經營方式,國家采取惠民政策促使農民分布更加集中,采取農場式的管理方法,妥善安排農村的老人婦女兒童,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采取由合作社到高級合作社逐步推進的辦法,逐步形成集約化管理,以保證農村的穩定。
3.工農業有機結合,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使工業配合農村的結構調整,及時為農村機械化的實施做好服務,同時也可以積極發展鄉鎮企業,以解決農村閑散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這樣也可以減少城市的人口壓力,以及資源分配帶來的矛盾。國家應積極采取政策促使城市人口流動向農村轉移,逐漸使人口分布更加平衡合理,同時也可緩解其他一系列社會問題。
總之,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始終是我國的基礎行業,農民占絕大多數,農村問題現在已越來越突出,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從根本上說,現有的生產關系已不適應現階段經濟發展的水平了,因此,我認為目前農村亟待解決的問題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土地政策,以促進農業向更深層次發展。
(作者單位 河北省鄭口中學)
編輯 董慧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