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力才
摘 要:當前,正如越來越多的學生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一樣,越來越多的教師也憂心忡忡。深圳市觀瀾二中對在校148名教師進行了教師職業倦怠問卷調查,其中明顯工作倦怠的教師高達32%,輕微工作倦怠的教師占79%,因此提高教師職業幸福感顯得十分必要。在此提出幾點關于提高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思考。
關鍵詞:職業幸福感;感恩教育;自立選擇空間;工作環境
職業幸福感,是指主體在從事某一職業時,基于需要得到滿足、潛能得到發揮、力量得以增長所獲得的持續快樂體驗。近些年對職業幸福感的調查表明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現狀不容樂觀。當前,正如越來越多的學生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一樣,越來越多的教師也憂心忡忡,因此提高教師職業幸福感顯得十分必要。在此提出幾點關于提高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思考。
一、注重感恩教育
我國古代哲學家孟子曾講過“君子有三樂”,其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一“樂”。為什么現代沒有了?缺少了什么?我想應該是感恩教育。
教師最大的幸福感來自學生的肯定。教師節的時候,教師們見面談論最多,談的最得意的事情便是又有多少學生來看望自己了。教師們QQ空間的簽名、日志記載最多的也是學生的祝福。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教師最大的幸福來自學生對自己的祝福。這一點不是沒有理論根據的,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明確指出人都是有自我肯定需要的。已經畢業的學生來自不同學校,請假專程回到母校來看望老師,僅僅為送出一句“老師節日快樂”,其實折射出的是學生對教師的一種肯定,因為學生是自己培養的,學生對自己祝福意味著對自己的肯定,教師從而可以對自己進行肯定,自我肯定需要得到了滿足。而各級領導、社會大眾對教師的祝福,以及新聞媒體、標語、條幅等不同形式的祝福,為什么都不如學生的一條短信一束鮮花更讓教師欣喜呢?原因也在于學生的祝福是對教師的一種肯定、一種認可,從而教師的自我肯定需要得到了滿足。許多教師把學生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成就,最大的肯定。
對教師們來說,“幸福不是三兩天的事”,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節之外的日子里,教師們過得是否幸福也許更值得社會給予關注。這種幸福的獲得需要的是感恩情懷深入內心的學生的給予。有了時時刻刻懂得感恩的學生,教師何愁沒有幸福感。
二、給予教師自主選擇的空間
網絡上有一個調查表明:3~10年教齡的教師最有壓力。對此我也感同身受,我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第一年的工作經歷讓我對教師行業的熱愛產生了“畏懼”,讓我有了深深的挫敗感,我的自我效能感降到了很低點。為盡快提高新教師的基本功水平,學校給新教師創造了很多學習機會,比如舉辦系列青年教師基本功比武活動,師徒結對活動,期望他們能得到最大鍛煉,迅速成長為年輕有為的教師。學校的出發點是好的,可就在上一學年的職業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滿意度最低的就是這些教齡在3~10年的教師,他們的問題普遍反應為壓力過大,精神壓力、工作壓力和教學壓力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他們沒有時間來散發自己對職業的愛,沒有時間感受作為教師有什么幸福,只是深深感到自己分身乏術。
三、創造仁愛和諧的工作環境
桐廬三中校長黃玉平曾說:“對職業的熱愛才會覺得幸福。”要讓教師愛這個職業,學校社會能做的是創造公平與仁愛的工作環境與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創造公平環境,學校可以采取很多行動,例如提供一個平臺,供教師隨時提出自己的困難、建議等。要讓這個平臺真正用來提高教師職業幸福感,那么重點是保證教師提出的建議得到重視、得到反饋、得到及時解決,用執行力度讓教師感受到真實的重視。深圳大學就是在這方面做得很好的一個例子。他不光對教師,對學生都能夠做到公平仁愛。“有問題找校長”是每個深大學生熟知的。也許很多學校、單位都設置了領導信箱、校長信箱,但是很多只是設置了,而深大是設置后,真正利用起來了,重視起來了,每一個學生寫給校長的信都能及時得到反饋、得到解決,解決不了的,都能給出一個讓學生心服口服的理由,所以深大的學生歸屬感強,認同感強,這都是幸福感的反應。一所學校如果能做到這樣,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何愁不提高。
總之,學校和社會應該關注教師最深層的心理,讓教師這個陽光下的職業真正體現出陽光的一面。只有教師幸福,學生才會感受到幸福。師生共成長的過程恰是和諧教育的價值體現。
參考文獻:
屈家寧,陸桂芝.以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解析教師語言暴力的形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18).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觀瀾第二中學)
編輯 董慧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