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權
摘 要:教師盡可能地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轉變教學的觀念;加強個人對歷史教學的素質修養,積極拓展歷史學知識水平,有效地提升課堂效率;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培養和激勵學生興趣和愛好,提升在課堂上的有效性;組織各種課外活動,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熱情。
關鍵詞:培養和形成;積極性激發;課堂效率;興趣愛好
對于歷史學來說一定程度上反映某個時段的客觀事實,而這種客觀事實不能重復上演也不能通過親身的實踐活動去了解,所以,這就造成了在我們教學中往往是枯燥單一的模式風格,學生學起來更是單調厭煩,而預期效果那就更不用說了,從根本上影響了課堂整體教學效果。那對于歷史教師個人來說,改變以往的低效率教學方式,轉變和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刻不容緩。結合自己長期的初中歷史科教學理論研究和實踐,就如何改進初中歷史課堂效率問題,淺談一些個人的心得和體會。
一、教師應轉變角色
把知識的填鴨式、灌溉式轉化為積極鼓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新課程越來越真實地要求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和方式,教師不再扮演以往知識的灌輸者的角色,而是積極激勵、引導學生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使學生了解和理解真正的學習方法,在以學生為主體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對于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積極發揮其主導作用。對于歷史課而言,減化課堂教學過程部分步驟,為學生積極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和激勵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人翁心態。
二、教師應加強語言表達能力,提升課堂有效效率
歷史教學的過程主要是通過語言來表達其意思,借助于語言表達方式來向學生傳授知識。因此,教師很注重用語言表達方式和方法,語言表達能力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效果。經常聽到有人說“文史不分家”“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因此,教師除了具備內在素質以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內才”)還要必備卓越的“口才”。在教學中能及時準確地表達出想要表達的意思,說出來口齒伶俐,滔滔不絕,活靈活現,講起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學生聽起來津津有味。反之,在教學中教師上課時表達不清楚、不準確,只會使學生云里霧里,稀里糊涂,嚴重影響課堂效率。
三、綜合采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和培養學生興趣,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古人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夸美紐斯也曾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指人對事物的特殊認識傾向,是人的認識需要情緒表現。在初中階段的學生,在教學中過程中有時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望,抓住這些特點,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特別是學生個人的興趣和愛好,經常是左右各門課程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的潛在方面。
在我們的歷史教材中,每一課都有“課前提示”,它不但具備新課標準和目的導向作用,而且對怎么樣很好地學習這節課指出方向,以此我們極其注重和有效綜合利用“課前提示”。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之前,我都要引導學生去正確地使用“課前提示”,把課前提示看成學習好本節內容關鍵點,從而引起學生對本節所學的思考,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積極組織和開展課外教學實踐活動,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課外教學實踐活動具備了很強的實踐性、主觀能動性、綜合運用性、方式多樣性的特征。積極組織和開展實踐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生活、了解和熟悉社會、從其中學習歷史知識,而且有利于學生學會關愛別人、慢慢地培養和形成責任感,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
2.對于課外實踐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有時是很難做到的。課外實踐活動優勢吸引了許多學生積極參加其活動,參加社會實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學習歷史知識。社會實踐活動方式靈活,時間上、空間上的限制因素少,更加有利于直接或間接獲取第一手感性材料。課外實踐活動有助于培養和形成學生社會生存、發展的基本能力,比如,社會交際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課外實踐活動要求學生手腦都動起來,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而且學生還學會了生活基本技能。除此之外,課外實踐活動積極地鍛煉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可以很好地緩解或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感。
綜上所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要深入教材教案形式和內容,剖析學生心理特征,轉變教學觀念和方式,綜合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應用多媒體傳遞歷史信息,積極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學心理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霍益萍.研究性學習教師導讀.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10.
(作者單位 重慶市綦江區石角中學)
編輯 王團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