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君
摘 要 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學,歷來有不同的看法。多媒體網絡教學關鍵還是把握一個“度”的問題,做到有的放失,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 合理選材 適度運用 開放自主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Grasp the "Degree"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Multimedia Teaching
YAN Jun
(Hubei Gong'an Douhudi Middle School, Jingzhou, Hubei 434300)
Abstract Use of multimedia network teach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always have different views. The key of multimedia network teaching is to grasp the "degree", so put some los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need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combin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content.
Key words reasonable selection; proper use; open autonomy
我們只要在語文教學中適當運用多媒體及網絡,選取恰當的切合點,選擇合適的材料,創設適當的網絡平臺,加以適時的引導,激發學生的感情,調動學生的想象,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這樣既有利于教師的教,又利于學生的學的事何樂而不為?筆者認為為了達到理想的要求,應注意以下的三個原則。
1 合理選材原則
(1)選取那些常規方法無法演示或不易演示的內容,如人物資料、背景圖片等。有些資料對文章的外向拓展能起到幫助的,如通過《昆蟲記》的作者法布爾生平的介紹,我們會對他鐘情昆蟲、關愛生命的一生有更全面的了解。展示《我的信念》中居里夫人的工作壞境的圖片,她全身心投入事業,如癡如醉的科學研究精神就顯現出來了。
選擇能解答學生疑惑的資料圖片以幫助理解,如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繪圖的《山海經》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竟然有如此神奇的魅力令少年魯迅癡迷。要求學生閱讀這本古典書籍并非必要,少年魯迅感興趣的只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下載有關《山海經》的圖片,引領學生一道欣賞圖畫的奇異精妙,也感同身受著少年魯迅的欣喜!
(2)選擇那些通過設計多媒體畫面或音樂能使所展示的內容產生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能使學生置身于情景交融的課堂教學氛圍之中的文章。這類文章往往情感性較強,需要學生融情入景,才能有更好的主題把握和較理想的課堂效果,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紙船》等這些尤其注重學生情感體驗的文章。這時多媒體教學這種新形式的出現,好比是茫茫沙漠中的一處綠洲。一下抓住了學生的心,使學生對上課又有了興趣,使課堂效率提高有了前提。如欣賞冰心的《紙船》時,通過大屏幕展示給學生一片深藍的大海,一只白色的小船在波浪中搖曳,詩人對母親的思念,對祖國深沉的愛已通過畫面深深打動了學生。
(3)選擇對課堂教學起到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作用的手段,如線索脈絡、結構框架等,能通過良好的頁面設計來實現的。如《看云識天氣》中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我們可以通過設計表格,列出云層變化簡表和云的光彩簡表加以說明,使學生一目了然。又如《蘇州園林》的建筑布局特色,可通過詳盡的圖表及頁面的切換,讓學生按圖索驥,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及賞析。
(4)選擇對語文綜合性活動的課堂開展能起到激發興趣,拓展視野的作用的材料。如設計《戲曲大舞臺——綜合性活動》課件,讓學生們從視覺、聽覺等直觀上了解到中國戲曲的源遠流長、劇種分類、唱腔特點、角色分配,并欣賞了內涵豐富的京劇臉譜、異彩豐呈的粵劇表演等等,使他們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美、音樂美和文化美,從而初步培養了他們欣賞傳統文化、熱愛祖國的愛國情操。
2 適度運用原則
根據教學設計,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創設情境,運用關鍵是把握一個尺度。
適當運用形象生動的畫面,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能輔佐學生理解。如《山中訪友》中要求學生描述平時不常見的古老堅韌的石橋、寧靜深刻的懸崖和日暮還巢的歸鳥,也許一幅畫就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課文導入時運用多媒體對創設情境有一定幫助。如上魯迅的《風箏》時,用動畫營造出美麗的風箏飛滿天空的景象,伴著優雅的輕音樂,引發學生對放風箏的美好感受的回憶,感受到一種追求自由快樂的喜悅。
借助媒體,恰如其分地解決重點難點,點撥說的方法。如口語訓練課《為語言插上聯想想象的翅膀》中學生對想象不大明白,我運用了電腦課件,先讓學生由小橋、月亮、流水、柳樹分別展開聯想 ,再由四種事物想象成一幅畫面,當課件展示在學生面前時,同學們被美麗的“夏日月夜圖”吸引了,同時恍然大悟。想象是建立在原有事物基礎上重新構成的事物的過程,明確了這一點,在說話中便會展開想象,豐富說話的內容。
古詩詞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應慎之又慎。詩人使情與境發生聯系,憑借的是想象,因此,品味意境還須借助于想象再現意境,想象力越強,從詩中獲得的美感就越多,詩歌的創造也往往借助于想象來拓寬意識空間。如果老師一味地強加圖片,將學生的想象禁錮,不但無益于教學,也會妨礙學生對古詩詞的賞析。
3 開放自主原則
(1)在課堂上可以利用一部分時間讓學生到文學專題網絡中瀏覽,補充與課文相關的資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對作家和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如講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可在課堂上鏈接陶淵明的專題網頁,獲得整體感知的同時激發興趣,也向學生推薦了一個值得課后細細品味的網址。學生會在意境優雅的網頁中流連忘返,對于陶淵明的高風亮節的為人品性、田園詩的純樸自然的語言風格有更深的理解。
(2)在課外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閱讀,拓寬閱讀教學的天地。課堂時間是極有限的,但在課堂上產生的興趣將在課外閱讀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教師可以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閱讀材料下載到校園網上,供學生閱讀瀏覽,發表感想或參與專題討論;也可以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通過網絡查找資料,制作課題匯報總結,撰寫課題研究小論文等,使書本學習和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例如:我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的以“說不盡的橋”為主題的綜合性活動,共有2個班70多名同學參與其中,將學生分在橋梁知識和橋梁文化兩個小組。兩個小組又分為“橋梁分類”“橋梁建材”“橋梁之最”“中外名橋”“橋的故事”“橋的命名”“橋詩”“橋聯”“橋梁設計”等各子小組。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需求,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在四周內,查閱并收集資料,走訪專家,游覽參觀,獲益匪淺。
(3)基于網絡的作文教學模式。網絡除了可以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外,就寫作中的表達愿望來說,網絡其實特別適合寫作。我校老師開設的作文網站——“斗湖堤茶館”深受學生歡迎,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在網絡里,每個人的角色都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圍中,大家都擁有話語權,平等的話語權促使學生尊重自我,釋放自我,真正實現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重真情實感,說真話、說實話、說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不必擔心帶來什么“后遺癥”。通過建立作文的網絡平臺,作文評價手段和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是老師一對多的評價情形,現在每個學生都可以在網絡上評價其他同學的文章,該學生將接收到海量的讀者的建議、贊美、批評……學生將獲得類同于“發表”的成就感,并且領略到寫作是有回應的,從而激發寫作興趣。真正做到“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參考文獻
[1] 李繡瑢.發揮多媒體優勢,優化初中語文教學[J].語文學刊,2012(21).
[2] 王桂云.多媒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