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尹志勤,李菊芳
液體療法是兒科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也是兒科臨床普遍應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學懂弄通,是兒科教師長期探討的問題。以團隊 為 基 礎 的 教 學 (team-based learning,TBL)由美國Oklahoma大學的教育學家Larry于2002年正式提出,是一種有助于促進學習者團隊協作精神,注重人的創造性、靈活性與實踐特點的新型教學模式[1]。在TBL教學模式中,教師由“主導者”變為“引導者”,學生完成了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主動預習教學內容,并和團隊同學合作學習,運用學習到的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我校嘗試將TBL教學法運用于小兒液體療法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1 對象 采取整群抽樣法選取2010級護理本科1班和2班學生,1班作為觀察組采用TBL教學模式,2班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觀察組90人,女生85人,男生5人;對照組92人,女生86人,男生6人。均為全國高考統招生,學制4年。兩組學生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TBL教學的實施
1.2.1.1 分組 將90人分為12個小組,每組6人~8人。根據以往的學習成績,將成績好、中、差的學生依次分到各組中,保證組間競爭力大致相等,由組內成員選出1名組長,負責組織和協調組內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確定后長期保持不變。
1.2.1.2 課時安排 液體療法共2個學時,用于TBL課堂測試、討論和總結。1.2.1.3 課前準備 教師提前1周布置學習任務,并告知學生課上將進行個人測試及應用性練習,并將成績計入期末成績(占10%)。教師在精品課程網站上給出3個腹瀉病例分析題供學生下載,要求各組在組長的組織下,以病歷為載體,以第5版《兒科護理學》為主要參考教材,學習脫水的程度及性質、酸堿平衡紊亂原因及臨床表現、補液的常用溶液、混合溶液的配制、第1天如何補液、補液中的護理要點等。組內成員在組長的帶領下,可以分工合作,通過書本、網絡、圖書館查閱文獻等多渠道進行學習。
1.2.1.4 課堂個人測驗 上課時,每名學生首先獨立完成1份試卷,試卷為A1型題,共15題,為本章基本概念及重點問題,主要檢驗學生課前自學效果。測試時間為5min,結束后由老師給出標準答案,個人相互交換評分,個人測試成績占總成績30%。
1.2.1.5 應用性練習 應用性練習為病例分析題,小組成績占總成績70%。病例來自臨床真實案例,教師做適當修改,使病例標準化,既能體現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又能聯系臨床實際,考核學生應用基礎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給出的案例,老師提出問題,如:“目前患兒脫水的程度及性質?”“該患兒第1天該如何進行補液?”“補液過程中護理要點是什么?”小組討論后派一位代表陳述答案及理由,持有異議的小組以辯論的形式試圖說服對方,通過組間的辯論獲得最佳答案,時間控制在40min左右。討論期間每個學生都是參與者,可以共同參加討論,提出不同意見。教師作為指導者、幫助者,起監控、鼓勵和調控的作用,以保證團隊學習模式的順利開展。
1.2.1.6 教師總結 教師針對前面遺留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同時總結本章節的重點、難點,理順本章節的內容,加深同學對內容的理解。根據時間長短,教師適當加入該章節相關的最新進展和有待解決的問題,使學生能了解前沿動態,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的熱情。時間盡量控制在20min左右。
1.2.2 教學效果評價
1.2.2.1 學習效果測驗 兩組在課堂的最后15min進行學習效果測驗,每個人獨立完成1份試卷,試卷為A2型題,共10題,每題1分,共10分。題目以課程基本內容為依托,適當聯系臨床,主要考查學生對液體療法的掌握程度。
1.2.2.2 TBL教學效果評價 在查閱大量有關TBL教學文獻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問卷,主要調查學生對TBL教學效果的評價,包括8個條目和1個開放性問題(請描述TBL的優缺點),每個條目設贊同、中立、反對3個選項。TBL授課結束后發放調查問卷,采用統一指導語,由研究對象單獨逐項認真填寫。共發放問卷90份,回收有效問卷9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2.1 兩組學生液體療法學習效果測驗成績 觀察組測試成績為(8.56±2.10)分,對照組成績為(4.38±1.25)分,兩組比 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5,P<0.05)。說明TBL教學法提高了學生的成績。
2.2 觀察組學生對TBL教學模式應用于液體療法教學的效果評價(見表1)

表1 觀察組學生對TBL的評價(n=90)人(%)
3.1 TBL教學模式可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學習效果測試成績優于對照組(P<0.05);對觀察組學生的調查也顯示學生對TBL模式總體上持肯定態度。說明TBL教學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增加應用知識的機會,并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與國內外的研究一致[2-4]。另外,教師也反饋應用TBL教學模式增加了學生的參與度,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課前預習的主動性、課堂氣氛活躍程度以及課后探討的積極性較傳統教學班好。
3.2 TBL教學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較,TBL教學法變“被動式”教育為“主動式”教學模式。個人測驗及小組測驗促進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前自學;小組的應用性練習促使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從根本上建立了“理論與實際”的橋梁,增加了學生運用知識的機會,有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TBL的小組學習中,學生學會應用恰當的溝通方式;組間辯論使學生置身于多種觀點與思想中,有利于學生在討論中學習他人良好的思維方式與觀點,為學生創造了一個互教互學的良好氛圍,且最終以團隊的方式解決問題,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3.3 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填鴨式灌輸”教學已讓教師和學生養成惰性,不少教育工作者質疑新型教學模式的學習效果,學生會因不愿意改變以往舒適的被動學習方式而對TBL產生抵觸情緒。教師和學生對TBL的認同程度是TBL成功開展的關鍵因素[5]。因此,TBL教學法需要教育工作者花大量的時間做準備工作,包括反復斟酌選擇適合TBL教學模式的章節,制定測驗題目和有深度的應用性案例,等等。若課前準備不充分,將影響課堂教學質量[6]。其次要求學生課前做充分的準備,TBL教學模式才能順利地進行下去。TBL教學結束后學生對開放式問題的回答顯示,部分護生雖喜歡TBL模式,但是反映預習花費時間過長,上課時擔心被提問,一直處于緊張狀態而不能集中注意力聽課;極少數學生對課前準備的重要性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課前準備不充分,學習效果較差。習慣于傳統教學的學生對新的教學方法的引入表現出不適應,是一種正常的現象,需要研究者付出更多努力,引導學生逐漸適應新的教學模式。
[1]Larry KM,Arletta BK,Dee FL.Teambased learning:A transformative use of small groups[M].American:Praeger Publishers,2002:288.
[2]錢榮,蘇琳,葉紅,等.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2):147-149.
[3]韓媛,周英,羅艷華,等.以團隊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在泌尿外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1,25(7A):1759-1761.
[4]Parmelee DX.Team-based learning:Moving forward in curriculum innovation:A commentary[J].Med Teach,2010,32(2):105-107.
[5]McInerney M,Fink L.Team-based learning enhances long-team reten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an under-graduate microbial physiology[J].Microb Educ,2003,4(1):3-12.
[6]李曉南,池霞,童美玲,等.兒童保健學教學中應用TBL模式的探索與意義[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