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琳+高鳳義
秋天,走進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先鋒鎮,遠眺萬里沃土,放眼河套平原,只見如紅云般的枸杞綴滿枝頭,襲人的清香彌漫鄉間,喜悅笑意寫在每一位采摘枸杞的農牧民臉上,構成了一道和美而獨特的風景。
致富之果
《神農本草經》記載:“枸杞為上品,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枸杞富含氨基酸、甜菜堿、多糖、鈣鐵、多種維生素、亞油酸等營養成分,具有促進造血功能,抗衰老、抗脂肪肝及降血糖等功效。
先鋒鎮是革命老區,位于河套平原東端,烏拉山腳下,全鎮總面積670.37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169個村民小組41905人,耕地面積35萬畝,是典型的農業大鎮。先鋒鎮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均日照時數3202小時,年平均氣溫7.2℃,無霜期145天左右,年降雨量為200—500mm,有著“全國枸杞第一鄉”之美譽。
先鋒枸杞“沐塞外之寒露,蘊天地之精華”,獨特的地區性氣候及黃河水灌溉的便利,孕育了先鋒枸杞良好的品質,所產枸杞粒大、皮薄、肉厚、味甘,富含多種常量微元素,營養豐富,品味居全國之首。
先鋒鎮村民岳秀琴家種了11畝枸杞,全年的毛收入能有將近10萬元。在當地,她家的枸杞種植面積算少的,多數農戶種植面積在二、三十畝左右,個別農戶可達七、八十畝。目前全鎮12個行政村有7個村6800戶20000余人主要以枸杞作為主導產業,農民60%以上的收入來自枸杞,2012年全鎮農民人均來自枸杞產業的收入達2000元以上。枸杞已發展成為全鎮的支柱產業,是先鋒人民致富的“搖錢樹”。
先鋒鎮種植枸杞已有50余年的歷史,1997年,先鋒鎮被自治區定名為“自治區枸杞種植示范基地”,2013年2月,又被中國經濟林協會特命名為“中國枸杞之鄉”。目前,全鎮枸杞種植面積已發展到6萬畝,年產干果1600萬斤,市場營銷由零星販賣發展到銷售網點遍布全國,作為內蒙古最大的枸杞集散地,先鋒枸杞產業綜合產值近3億元。
合作社引導
從有著50年種植史卻默默無名到被命名為“中國枸杞之鄉”,先鋒鎮的枸杞產業曾走過一條艱難曲折的道路。
先鋒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得當地的枸杞品質出眾。然而過去,這里一直沒有自己的品牌,大量的枸杞要低價賣到外地,掛著別人的品牌出售。華融扶祥農貿專業合作社主任王萊祥說:“以前我們先鋒人種出枸杞,都要掛上寧夏枸杞的牌子賣,東西好,但是賣不出好價錢。”
為了改變這種為別人做嫁衣的現狀,給先鋒枸杞找到一條更好的出路,2010年,當地政府下大力氣引導農民發展綠色有機枸杞種植,成立了華融扶祥農貿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位于先鋒鎮西壩頭村,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承“服務社員、共同發展”的宗旨,在抓好市場建設的同時,著力抓好基地化建設、標準化生產、訂單式服務三大工程,讓西壩頭的杞農切實享受到現代農業帶來的實惠。
張小虎是西壩頭村第二村民小組綠色有機枸杞種植戶,自從2012年加入合作社,種了近30年枸杞的張小虎真正嘗到了種植綠色有機枸杞的甜頭:“合作社的綠色枸杞每斤價格要比普通枸杞多兩塊多錢,好的時候能多四塊到五塊錢,大家都對合作社前景相當看好。”
2011年,合作社帶頭進行了有機枸杞示范種植,并逐步擴大種植規模。政府成立有機枸杞防護辦公室,派出多名技術人員進行全程技術跟蹤服務。為了讓有機枸杞得到市場認可,當地還注冊了內蒙古“扶祥”牌枸杞商標,并在提高枸杞的品質上進行嚴格管理,從病蟲害防治、農藥、化肥的使用到晾曬等各個環節進行嚴格把關。近乎苛刻的管理使得當地枸杞品質顯著提高,在接受國家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檢測過程中,農藥殘留、有色金屬含量等27項指標都達到了綠色食品A級標準,2012年順利拿到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頒發的《綠色食品證書》,同時得到了QS認證,成為國內同行業中少數幾個獲此殊榮的枸杞品牌之一。華融扶祥農貿專業合作社經理王栽樹說:“我們的有機枸杞通過包裝以后,更加衛生、環保、上檔次,現已銷往全國各地。”
如今,合作社已由2010年的3000畝綠色有機枸杞種植規模,發展到了現在的5000畝,并被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養殖專業委員會和臺灣中華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共同命名為“向臺指定出口枸杞基地”。
“枸杞基地建設的好壞,是直接關系到地區枸杞市場能否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因素,所以說建設好枸杞基地,走綠色食品的道路對先鋒枸杞的發展意義重大。在綠色消費成為時尚的今天,打造綠色品牌,走向全國各地,是我們的目的。現在,這個目的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已經達到了。”先鋒鎮黨委書記王瑞強說。
發展瓶頸
晾曬對于枸杞來說至關重要,晾曬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枸杞的品質和價格,決定著農戶的收益。每年6月至8月底是采摘枸杞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也是枸杞種植戶提心吊膽的時候,他們最怕陰雨天,只要遇到這樣的天氣,枸杞肯定會受到影響,有的變黑、有的變紫,枸杞品質差,賣不了好價錢,農戶就會受損失。
“老天爺下不下雨誰也決定不了。每年枸杞的收獲季節往往也是雨季,我們也肯定會受損失。現在好了,從去年開始我們就不用再為這個問題發愁了,在政府的指導和扶持下,我們建起了枸杞烘干爐,所有枸杞都通過它來烘干。鎮領導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為我們解決了大問題。”岳秀琴如是說。
先鋒鎮現在投入使用的枸杞烘干爐一次性可放1500斤枸杞進行烘干,16個小時左右就能出爐。而以前,自然晾曬需要一周時間,農戶還得不斷地翻曬,防止枸杞發霉和色澤不均勻,費時、費力、費人工,枸杞品質也不一定最好。而用烘干爐,不僅省時、省力、省人工,枸杞色澤也均勻。
烘干技術是解決了,然而另外一個難題又出現了。
據王瑞強介紹,采摘工緊缺這一現狀制約著先鋒鎮枸杞產業的發展。每年到了枸杞采摘的季節,就會有3萬多名采摘工從河南駐馬店、安徽阜陽、江蘇等地前來。為了吸引他們,先鋒鎮給采摘工提供一切便利條件,報銷來回的路費,提供免費食宿,還為每個采摘工購買了意外保險。采摘費用也在逐年上漲,80年代采摘一斤枸杞的價格是兩三毛錢,那時候枸杞種植面積小,雇傭的采摘工也少。之后隨著種植面積的增加,雇傭的采摘工也越來越多,采摘價格也從一開始的2毛錢逐漸上漲至3毛、5毛、7毛,2013年采摘一斤枸杞的價格已經漲到了1—1.1元。
即便如此,每年到了枸杞采摘的季節,采摘工還是特別緊缺。先鋒鎮組織宣傳統戰委員高鐵軍說:“近年來,國家對農村的補貼越來越多,生活條件逐漸改善,很多人都不愿意千里迢迢來這么遠打工,所以出來采摘枸杞的人也在逐年減少。”
“以前,包頭一家公司研發過采摘枸杞的機器,但是技術不過關,沒能投入使用。現在,我們希望懂這方面技術的人才能夠研發出這類機器,解決采摘枸杞的難題。自治區的8337發展思路中提出,要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枸杞不僅有經濟效益,也有生態效益,所以我們也希望自治區優惠政策能夠向我們傾斜,把枸杞種植面積保住,甚至擴大,這樣既能給老百姓帶來經濟效益,又能給社會帶來生態效益。”王瑞強表示。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先鋒鎮的有機綠色枸杞經過3年的實地種植,已然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純天然的綠色致富道路,為當地杞農創造了不小的經濟收益。然而,不滿足于現狀的王瑞強對先鋒枸杞今后的發展寄予了更大的希望和更美好的愿景。他說:“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廣泛吸收外資和民間資本,依托龍頭企業加快對枸杞進行深加工,提高枸杞產品附加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研發枸杞下游產品,開發綠色枸杞保健飲料、枸杞茶、枸杞酒、枸杞口服液、枸杞中藥制劑等高科技保健系列產品,促使先鋒鎮枸杞向綠色化、產業化、標準化轉變,將枸杞產業做得更大更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