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隱性饑餓”與傳統意義上因缺乏食物而導致的饑餓不同,它是由于長期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而導致的微量營養素缺乏癥。因為沒有明顯的癥狀,所以人們很少會意識到自己處于“隱性饑餓”狀態。不過,其引發的后果卻可能是災難性的:可能導致智障、健康狀況及工作效率不佳,甚至是死亡。
調查顯示,全世界處于“隱形饑餓”狀態下的人數已高達1/3。國際微量元素行動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為包括中國在內的80多個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狀況最嚴重的國家做了評估報告。報告中發現,全世界每3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處于“隱性饑餓”狀態,發展中國家低收入群體中的婦女和兒童是受其影響最多的人群。
失蹤的礦物質
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總干事樊勝根博士(Dr. Shenggen Fan)表示,“隱性饑餓”必須受到更多的關注,“‘2015年后發展議程中明確表示,將顯性饑餓和隱性饑餓均包括于其中,我們必須致力于消除饑餓?!?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1/20/zgfp201405zgfp20140526-1-l.jpg" style=""/>
隱性饑餓之所以不為人所知,主要原因是缺少相關信息和數據。大部分國家缺少充分測量營養分布的系統和實踐,然而,發育不良的成長與隱性饑餓的關系是顯而易見的。最近的研究報告表明,隱性饑餓在發展中國家大量存在,在那里也通??梢园l現更多的發育不良兒童。
隱性饑餓呈現一種持續增長的勢頭,影響著全世界的發展,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均不免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最明顯的受害者就是20億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的人口,他們每日的飲食不能夠為其提供足夠的維他命和礦物質,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他們不能夠獲得同時也不足以負擔他們所需要的具有營養價值的食物。而發達國家中的“受害者”一般是過度肥胖,而導致肥胖的原因也通常是營養物質的缺失。
隱性饑餓的影響是巨大的,發育不良以及小兒血虛是導致一個人日后出現健康問題的主要根源,持續增長和呈流行態勢的肥胖癥也是慢性疾病的潛藏“沃土”。這不僅給相關人群的健康系統帶來了雙重危機,同時,巨額的醫療費用也會對社會經濟帶來不小的負面沖擊。
多類型“饑餓”
世界兒童基金組織和世界微量元素倡議組織共同調查表明:全球兒童對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取不足,并提出“隱形饑餓”這個公共健康問題,其對兒童的智力和身體發育造成了嚴重影響。因喂養方式不當而導致營養吸收不全,可能會令嬰幼兒出現體重不足或微量營養素缺乏的癥狀,進而帶來認知、心理和運動發育遲緩的危險,特別是那些早期學習機會不多的兒童會更加明顯,這就是嬰幼兒隱性饑餓。
另一類是青少年隱性饑餓。許多80后“獨一代”的父母們小的時候就比較任性和挑食,他們在長輩的呵護下長大,很多人都沒有做過飯,甚至結婚后也不常在家里做飯,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單位食堂或到外面吃。當他們帶孩子時,很多時間是叫外賣,或是帶孩子去飯店,這些不良習慣極易造成微量元素不足的“隱性饑餓”。
導致“隱性饑餓”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表現在食物的營養價值不斷下降,環境污染的威脅等,如2009年的菠菜與1963年相比,維C含量就下降了70%。除此之外,現代人的膳食結構不合理、生活壓力過大、生活節奏快,不良的飲食習慣,緊張、憂郁、應激狀態越來越長,安全感越來越少,這些都會導致人體內營養素攝入不足或營養失衡,特別是微量營養素不足或缺乏,影響健康。
抗擊“隱性饑餓”大有可為
亞洲存在的隱性饑餓是個老大難問題,其所導致的經濟和社會成本的不斷增加已令亞洲國家、尤其是南亞和東南亞國家難以承受,估計每年將消耗低收入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2%—3%。
過去數十年的研究結果和項目經驗已使人們形成了一些普遍共識:孕婦和嬰兒是重點干預人群。在母親受孕至嬰幼兒兩歲之間的1000天時間內,營養不良將會對新生命認知能力的形成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營養是食物安全的一個要素,營養素質量與食品數量同等重要。
解決隱性饑餓問題,一些國家的成功經驗在于廣泛采取了在主食中強化微量營養素的做法,亞洲一些國家目前也在認真考慮加以仿效。
食物強化領域的創新為向大眾提供微量營養素開辟了一條嶄新渠道。一位新加坡相關領域負責人介紹說,東南亞國家的營養膳食對于社會最底層的民眾而言代價高昂,在此推行食物強化有著巨大的潛力。菲律賓的微量營養素營養不良現象嚴重,促使政府通過了《2000年食品強化法案》,強制在面粉及其他主食中強化某些微量營養素。該國的科技部食品和營養研究所所長指出:“總體而言,食品企業的反響良好,幾種主食(包括大米、小麥粉、食用油)都已普遍進行了營養強化。”
作為其全面食物安全計劃的一部分,印度政府撥款4000萬美元用于開發營養素增強型農作物的試點項目,其中富含蛋白質的玉米、富含鋅的小麥和富含鐵的珍珠粟(印度稱bajra)的推廣前景尤為鼓舞人心。但是,將生物增強型食物端上農村家庭的餐桌也是一個挑戰。在這一方面,城市中產階級消費此類主食會對貧困群體的飲食習慣產生直接影響,有助于提高這類食物的攝取量。這一過程類似于向現代中產階級推廣強化早餐谷物或維生素強化休閑食品的過程。
食品企業在克服隱性饑餓方面能夠發揮何種作用呢?巴斯夫在食用油強化維生素A方面的努力表明,企業有大量的工作可做。
2008年,巴斯夫攜手德國政府發展機構——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成立了“食用油及其他主食營養強化戰略聯盟”(SAFO),其目的是要確保發展中國家的1億消費者充分的維生素A攝取量——2012年初,這一目標已經超額完成。
巴斯夫全球食品強化團隊負責人指出,該項目背后有著明確的社會和經濟動機,他說:“縱觀全球,大部分人都是依靠主食解決吃飯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深入農村地區,將項目延伸至最為貧困的人群?!蓖瑫r,這方面的努力還有望為企業創造回報,因為它們借此可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獲得在新市場經營的先發優勢?!叭绻隳芤缘蛢r推出強化食品改善民眾的健康狀況,會有助于提高你在消費者中的知名度,這也是你有別于其他企業的亮點所在。”
項目選定的國家包括孟加拉國和印度尼西亞,GIZ之前在兩國都已建立了相應的基礎設施,并得到了當地利益相關方的支持,兩國的食用油生產行業規模也都相當可觀。但即便如此,SAFO在運營方面還是面臨不少挑戰,包括當地生產商對于投資營養強化存在一些阻力、缺乏項目實施所需的技術、消費者對于營養不足問題缺乏認識等。
印度Britannica公司的例子也表明,通過與恰當的伙伴開展合作,企業能夠通過參與解決“金字塔底部”人群的隱性饑餓問題而獲得盈利的機會。這家公司開發出了鐵強化餅干,并于2007年將其推向市場,而消費餅干的印度家庭占總數的90%以上。通過Naandi基金和GAIN這樣的非政府組織,這種餅干被推廣用于補充政府的“學校供餐計劃”。Britannica公司面向兒童推出了“Tiger Banana”這種廉價鐵強化餅干,這帶動了其Tiger Glucose餅干的廣泛銷售,年銷售量達到了驚人的30億盒。
不過,如果沒有更多私營企業的共同努力,并尋找到一種生產經營此類產品的可持續商業模式,那么這種產品的影響也還是有限的。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