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巧艷
【摘 要】新改課給語文教學帶來了變化,但作為中學語文教師,也要注重課堂教學方法,筆者就語文教學過程進行了有效的探索。
【關鍵詞】中學語文;新課改;教學
語文課,應該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學習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目的;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閱讀中獲得積累,最終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高中作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不應是培養獲得高考高分的作文選手,而應該是培養學生的一般寫作素養,讓學生能寫文從字順的規范文章,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激發其寫作的興趣和熱情,使他們的寫作能力有所提高。
1.感情課改,明確目標
新課改以來,我們欣喜地看到,新課程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并不是說我們的課改已經成功了,我們的教學依然存在種種誤區。拿中學語文教學來說,有的老師以所謂的“創新”為目標,追求課堂教學表面的熱鬧,演講、小品、游戲、歌曲、影視等輪流上陣。有的老師喜歡辯論,學生搶著發言,氣氛熱烈,老師忙得不亦樂乎,但學生討論的大多與語文的核心沒有多大關系。有的教師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制作或下載相關的多媒體課件,殊不知,這些課件雖然能給學生帶來視聽沖擊、引起他們感官的興奮,但卻占用了學生對文章的朗讀和思考的時間。而有的老師有較為豐富的人生閱歷及閱讀積累,于是往往樂于在課堂上表現自己的“才學”。這樣,學生覺得自己的老師見識遠大、博覽群書,非常佩服;教師也在學生崇拜的眼神中變得自我滿足。
其實,我們語文教學的目標到底是什么?《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解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那么什么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呢?黃厚江老師認為,“人文性,就是培養學生對母語和民族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豐富健康的情感”。“必須在語文學科工具價值實現的過程中體現人文性。”我贊同他的觀點。語文課,應該以語言為核心,應該以語文學習活動為主要形式,應該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目的;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閱讀中獲得積累,最終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高中作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不應是培養獲得高考高分的作文選手,而應該是培養學生的一般寫作素養,讓學生能寫文從字順的規范文章,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激發其寫作的興趣和熱情,使他們的寫作能力有所提高。基于這樣的理念,我認為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該提倡本色語文,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2.加強誦讀,體味情感
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掌握課文不同的誦讀基調,讀出語句的停頓,讀準語速的快慢變化和語調的輕重抑揚。通過這樣的美讀,讓學生全情投入到課文中,感悟語言的意蘊、情感、韻味,以培養語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結構和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例如執教《紀念劉和珍君》一文,美國一位魯迅研究者說:“魯迅風格最打動人的因素是語調。他的語調有時恨,有時愛,有時譏諷,有時抒情,但是從來不曾有過漠然中立的時候。一聽他的語調就知道他對所寫之事是愛還是恨。”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先生對學生的愛,對政府的恨,對流言家的恨,對大眾庸人的失望,這些情感混雜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復雜感情。因此教學此文教師就要通過泛讀和指導學生誦讀來幫助他們體會作者的深情,在讀中品味其情感的變化過程。
3.深入文本、品味語言
學生熟讀、涵泳、揣摩文本,教師組織、啟發、引導學生感受品味課文語言。把文質兼美的課文語言轉化為學生的語感能力。尤其是散文語言因作者而生輝,因作者學養而生味,因作者才華而多姿多彩。讓學生通過比較、推敲、品味,從語言文字方面、遣詞造句方面、標點格式方面領悟語言運用的規范恰當度;從適應語境方面、語體要求方面,領悟語言的得體感;從文章的情感方面、質地方面、氣勢方面、韻味方面,領悟語言運用的情味感。比如《紀念劉和珍君》中,“我沒有親見;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如果改成,“我沒有親見;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只少了個逗號而魯迅先生所表達的強烈悲憤之情就全然不見了。再比如,《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如果把“瀉”改成“照”,一是不能與流水相照應,同時也就不能表現出月光流瀉無余的流動感。
4.相互交流,磨礪語意
文本的理解是閱讀教學的基礎教師應時常讓學生反復走進文本。例如,在學習李密的《陳情》表一文時,教師引領著學生們懷著極其復雜的心情和李密進行心靈的對話。他們有的聯系人間百態,世道滄桑,真切地體會到血濃于水的至愛親情;有的學生情動于民族文化中亙古不變的孝敬之情在家庭,國家中的凝聚力;還有的陶醉于作者平實而生動、整齊而錯綜、流暢而婉轉的語言藝術中。并且,教師也時常讓學生用圈點批注法,自己對文章中精彩的語句做批注。通過這樣的練習,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的設計,不可先從外包裝考慮,注意力應該集中在“這節課學生應該學到什么”的問題上。也就是要提倡本色語文。當然,在明確教學內容之后,上課的形式也是需要考慮的,要考慮用些什么樣的形式,使它更吸引人,讓學生更好地獲得“高峰體驗”。
【參考文獻】
[1]王曉晶.新課標理念下的中學語文教學[J].文學教育(上).2011年08期
[2]王銘.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方法[J].江西教育(綜合版).2012年08期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尋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