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林堂, 徐亞軍, 吳 軍, 張 鍵, 周春洪
(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學實驗中心,江蘇揚州 225127)
污水活性污泥法處理過程中,需要通過曝氣設備使得空氣、活性污泥和污染物三者充分混合,保持活性污泥處于懸浮狀態,并且促使氧氣從氣相轉移到液相,從液相轉移到活性污泥上,保證微生物有足夠的容積氧進行代謝活動[1]。由于氧氣的供給是保證生化處理過程正常進行的因素之一。因此,工程設計人員和操作管理人員常需通過實驗測定氧的總傳遞系數KLa[2-4]。
溶解氧的傳遞機理,可以通過若干傳質理論來加以解釋,其中最為普遍的是雙膜理論。雙膜理論認為:當氣、液兩相做相對運動時,在接觸界面上存在著氣-液邊界層(氣膜和液膜)。對于氧氣的轉移來說,轉移的決定性阻力主要集中在液膜上[5]。因此,氧在液膜中的轉移速率是氧擴散轉移全過程的控制速率。氧轉移的基本方程式為

式中:dC/dt為氧轉移速率(mg/(L·d));KLa為氧的總轉遞系數(1/d),可以認為是一混合系數,其倒數表示使水中的溶解氧由C變到Cs所需要的時間,是氣液界面阻力和界面面積的函數;Cs為試驗條件下自來水的溶解氧飽和濃度(mg/L);C為相應于某一時刻t的溶解氧濃度(mg/L)。
將式(1)積分得:

式(2)表明,通過試驗測得Cs和相應于每一時刻t的溶解氧C值后,繪制ln(Cs-C)與t的線性關系曲線,其斜率即KLa。或先作C與t線性關系曲線,再作對應于不同C值的切線得到相應的dC/dt,最后作dC/dt與C線性關系曲線,也可以求得KLa[6-7]。
在實驗教學中,學生實驗數據處理通常采用上述方法,需要作圖及大量的計算,花費大量的人工,需要一段時間后才能求出KLa,還會產生誤差[8]。在本文中,將通過計算機數據采集的方法,自動記錄溶解氧數據,再由計算機非線性回歸的方法進行擬合計算。與傳統的方法相比,計算機自動數據采集的方法除了可以避免手工數據記錄誤差、測定快速之外;還能夠對實驗數據進行快速分析判斷,對可能的導致實驗誤差或錯誤的問題進行診斷。本文主要就計算機自動氧轉移系數測定的方法和應用情況進行介紹。
溶解氧濃度檢測采用YSI58型溶氧儀,這種溶氧儀配備了0~1 V模擬量輸出,可以利用計算機對液體溶解氧濃度進行實時數據采集。數據采集卡為美國國家機器公司購買的USB-6009。充氧實驗容器有效容積為2 L,由一臺6 L/min的微型空氣泵供氣,供氣量可調節。

圖1 實驗裝置圖
整個數據的采集以及KLa的非線性回歸計算都由本實驗室開發的程序完成。
脫氧劑Na2SO3和催化劑CoCl2的用量由如下化學反應式計算:

根據反應器中水的體積和水的溶解氧濃度可以算出Na2SO3的理論需要量。考慮安全系數,實際投加量為理論值1.1~1.5倍。計算方法如下:

式中:W1為Na2SO3的實際投加量(mg);V為曝氣池內水的體積(L)。
催化劑氯化鈷的投加濃度為0.1 mg/L,

式中:W2為CoCl2的投加量(mg)
通過氧氣轉移式(1)進行積分,可以求出氧氣濃度C隨時間變化的公式為

其中:C0為起始時刻t=0時的溶解氧濃度,在此方程中,只有KLa為未知常數,通過擬合此方程和實測溶解氧濃度的變化曲線,就可以得到KLa值。與公式(2)相比,公式(6)為非線性方程,不能通過手工計算擬合,必須利用計算機非線性曲線擬合的方式來完成。丁志強等[11]采用迭代法進行演算,計算步驟繁瑣。在本論文中通過Matlab曲線擬合工具箱中的非線性擬合工具,直接求解KLa值。
本次實驗分別測定微型空氣泵流量為0.7~5 L/min條件下的氧轉移系數Kla。圖2為供氣量為1 L/min時,實測溶解氧數據和公式(6)的曲線擬合結果,在KLa值為290 d-1的時候,實測值和計算值之間有非常好的擬合結果。

圖2 供氣量為1 L/min時實測溶解氧濃度的擬合曲線
綜合其他各組測定不同供氣量時測定的氧轉移系數KLa,可以得出供氣量和氧轉移系數KLa之間的關系,如圖3所示。
由圖3可知,供氣量為0.7~5 L/min的時候,供氣量和Kla值之間呈現線性關系。可以看到計算機數據采集的方法可以快速的計算氧轉移系數KLa值,并且盡量降低了人工記錄數據帶來的實驗誤差。

圖3 不同供氣量下對應的氧轉移系數KLa值
如能嚴格遵守本文第三部分提出的實驗步驟,就能夠得到圖2所示的實驗結果。在經過大概1 000 s,供氣量為1 L/min時,就可以達到飽和溶解氧濃度8.3 mg/L左右。下圖為某學生實驗小組在供氣量為1 L/min條件下,得到的溶解氧實驗數據(紅圈),可以看到,在經過1 000 s曝氣以后,溶解氧濃度只有5 mg/L左右,并且繼續增加曝氣時間200 s以后,溶解氧濃度仍然維持在5 mg/L左右。后經過詢問,該實驗小組忘記投入催化劑CoCl,致使原實驗清水中溶解氧濃度下降緩慢,而過量投加了Na2SO3,導致充氧設備在充氧的同時,水中的Na2SO3也在消耗溶解氧,在1 000~1 200 s時,充氧和Na2SO3對溶解氧的消耗達到平衡。
對于這樣的實驗數據,如果還是按照1.3節中描述的方法進行曲線擬合,就可以得到圖4右邊的擬合結果,擬合效果較差,測得的KLa值為62.7 d-1,大大低于正常測定條件下所得的數據(270 d-1)。針對這種情況,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對公式(1)進行修正,增加了溶解氧消耗項,并且假設溶解氧消耗系數,再對實驗數據進行擬合,得到圖4左圖所示的擬合結果,擬合效果較好,測得KLa值為275 d-1,與正常情況下測得的數據相符。通過對錯誤數據的仔細分析,加深了學生對水中溶解氧供應和消耗的動態平衡機理的理解。

圖4 過量投加且無催化劑條件下的清水充氧實驗數據
計算機自動氧轉移系數KLa測定方法可以快速完成對KLa值的測定,避免認為數據記錄造成的誤差,所采用的非線性曲線擬合法,極大地減少了計算工作量;也能夠對可能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加深學生對溶解氧供應、消耗動力學的理解。
(References):
[1] 高廷耀,顧國維,周 琪.水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趙靜野,鄭曉萌,高 軍.曝氣充氧中氧總傳質系數的探討[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6,22(1):11-17.
ZHAO Jing-ye,ZHENG Xiao-meng,GAO Jun.Research on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Oxygenic Aeration[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2006,22(1):11-17.
[3] 張朝能.水體中飽和溶解氧的求算方法探討[J].環境科學研究,1999,12(2):54-55.
ZHANG Chao-neng.Study on Calculation Method of Saturation ValuesofDissolved Oxygen in Waters[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1999,12(2):54-55.
[4] 張 闖,陶 濤,李 爾,等.兩種曝氣設備的清水曝氣充氧實驗研究[J].環境污染與防治,2006,28(1):25-27.
ZHANG Chuang,TAO Tao,LI Er,et al.Evaluation of two aerators based on results of clean water oxygenation experiment[J].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Control,2006,28(1):25-27.
[5] 張自杰.廢水處理理論與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6] 秦麟源.廢水生物處理[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89.
[7] 劉欽圣.最小二乘法[M].北京:工北京業大學出版社,1989.
[8] 王全金.污水曝氣充氧總轉移系數的數值擬合法[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1993,10(2):58-62.
WANG Quan-jin.Numerical Simulation to Total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Aeration Oxygenation in Sewage[J].Journal of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1993,10(2):58-62.
[9] 李燕城,吳俊奇.水處理實驗技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10] 李桂柱.給水排水工程水處理實驗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11] 丁志強,曹瑞鈺.非線性回歸法計算曝氣設備水氧傳遞系數[J].環境污染與防治,2004,26(1):63-71.
DING Zhi-qiang,CAO Rui-yu.Estinate the apparent oxygen transfer coefficient in clean water by nonliiear regression method[J].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Control,2004,26(1):63-71.
[12] 袁金華,王有樂.清水充氧實驗中飽和溶解氧值確定方法的探討[J].水資源保護,2008,24(2):79-81.
YUAN Jin-hua, WANG You-le. Saturation values of dissolved oxygen inoxygenated clean water experiments[J]. WATER RESOURCES PROTECTTON,2008,24(2):79-81.
[13] 李偉杰,丁志強.曝氣設備清水充氧性能測試時間的控制[J].工業用水與廢水,2005,36(4):39-41.
LI Wei-jie,DING Zhi-qiang.Time control in testing of clean water oxygenation capacity of aerators[J].Industrial Water & Waste Water,2005,36(4):39-41.
[14] 王 娟,于 杰,范 迪,等.曝氣設備充氧性能測試裝置及實驗研究[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07,28(3):54-58.
WANG Juan,YU Jie,FAN Di,et al.Test equipment of the function of aerator and experimentresearch[J]. Journalof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2007,28(3):54-58.
[15] 鄒聯沛,趙洪濤,劉知人,等.水質條件對氧傳質影響的研究[J].中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1(1):45-49.
ZOU Lian-pei,ZHAO Hong-tao,LIU Zhi-ren,et al.Research on Impact of Water Qua1ity on Oxygen Transition[J].Jo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Natural Science),2010,31(1):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