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三國時期最足智多謀的人是誰?”課后作業題問。
喬喬答:“孔明和龐統。”錯!語文老師給出的標準答案是:“諸葛亮”。
喬喬是上海作家、《收獲》雜志社編輯部主任廖增湖(筆名葉開)的女兒,對于這樣的標準答案,葉開感到無可奈何。
篡改巴金,語文之痛
女兒上學之后,葉開也開始關注學校里的語文教育,他把喬喬的幾本語文教材全都仔細看了一遍,越看越感到問題嚴重,一些原本是經典的作品,到了教材里被改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比如巴金的《鳥的天堂》,巴金原文的“有著數不清的椏枝”被改成“樹干的數目不可計數”,“翠綠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的眼前閃耀”被改成“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很快地這個樹林變得很熱鬧了”被改成“樹上就變得熱鬧了”……他花了兩個晚上的時間,將《鳥的天堂》原文和課本上的版本一個字一個字仔細對比,證實巴金作品遭到大幅度篡改。這讓他感到非常震驚!
還有一次,喬喬的班主任要求,請學生家長寫一篇命題作文,題目是“我看考試”,優異者將選登在校園報紙上。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畢業的他,出版過多部長篇小說,可是當他拿到這個作文題時,卻抓耳撓腮,費時良久,寫不出讓他自己滿意的作文,最后,勉勉強強,改了兩遍,憋出一篇。自然,這篇作文沒有登上校園報紙,出于好奇,他把校園報紙上的優秀作文拿來欣賞一下,發現,那些被老師認為“優秀”的作文,清一色都對考試持贊美的態度。
他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2008年11月,他寫了第一篇批判語文教材和語文教育的文章《語文的物化》。在文章中他寫道:“中小學的語文課本里選入了很多與花草樹木有關的文章。在這些文章里,作者不是欣賞鮮花自身的美麗,而是在鮮花這個符號上尋找道德寓意。”
之后就一發不可收,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語文教學與研究》主編曉蘇的邀請下,葉開在教師版上,一口氣寫了12篇專欄文章,專欄的題目是“語文之痛”。他仔細分析中國語文教材之后,認為這些教材課文大部分很差,完全脫離了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的現實,極大地誤導了中國學生,讓他們誤以為中國當代文學創作不值一提。就像他的筆名(古龍筆下的人物),以筆為刀,擲向中國現行的教育制度。之后,這些文章結集為《對抗語文》,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一年之內加印了五次。
有不服氣的資深語文老師就說:“語文是一門科學,你一個外行懂什么?有本事你也編一套語文教材。”
本來是氣話,想要將葉開一軍,沒想到反而激發了葉開的靈感。他說:“作為‘外行,有一次我接受記者采訪,我就說:‘其實我一個人就能編教材!”
這算是被“激將法”逼上梁山了!
2012年的夏天,他同《收獲》執行主編程永新和《上海文學》編輯甫躍輝二位在單位吃飯,他們就攛掇他編寫一套“一個人的教材”。他隨手就將這個雄心壯志貼在微博上,不到十分鐘,鳳凰聯動出版公司的張小波董事長馬上回應說:“我們出!”并且很快派來了兩位編輯簽合同。
他不由地點贊:“‘互聯網思維,速度就是快!”
葉開實際開始編寫時,發現困難不少。他所面臨的是廣闊浩瀚的材料,先要挑選那些候選的作品,認真閱讀,然后定下編寫思想和體例,據此再進行具體的分析和編寫。這都是他自己一個人在做,耗時費力。第一部分四冊,首先選擇當代的文學作品。他想,如果讀者買賬,銷售情況良好,能夠讓他繼續,他就再編寫現代文學、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的各分冊。
兩年之后,葉開一個人自編的教材《這才是中國最好的語文書》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先出版“當代小說分冊”和“綜合閱讀分冊”),3天內銷售2萬,10天加印3次,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魯迅之外,另有天地
這套書原來叫“一個人的教材”,書稿送到出版社后,根據編輯的意見,改成現在的名字。確實,不出編輯的所料,這樣的書名,立即吸引了大眾的眼球,也引起了一些爭議。
有網友在葉開微博上留言評論:“是否可以把最好的‘最字去掉?”有了“最”字,是不是顯得有點拽?葉開答:“這是中國好的語文書?這題目怎么這么怪呢?”
最好,可能只是出版社的一個噱頭,但至少,葉開以一己之力編選的教材,提供了官方語文教育之外的另一種可能性。葉開對記者說:“這套書的體例比較特別,不按現行語文教材的編寫方式,而只是一種進階閱讀和寫作的指導,書中有非常詳細的點評,分析和延伸閱讀材料指導,認真的讀者讀了其中一篇之后,會對相關的作家、作品,有個比較完整的認識。編這套書,主要是有感于現行語文教材脫離當代文學創作的現狀,主要針對性選編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當代文學的優秀作品,給學生帶來最直接的閱讀體驗,從這些優秀作品中,可以感受漢語的美和魅力。”
葉開認為當下中國語文教育的核心弊端就是以語文課本為中心,不知課外讀物為何物,視野狹隘。一個學期,捧著一本語文書,早自習,搖頭晃腦朗讀,上課時,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你只管認真聽講死記硬背,每一本語文書的容量都很有限,如果只讀這么一本薄薄的語文書,你的知識面如何拓展,文字水平如何提高?所以,在葉開看來,要提高語文水平,無甚高招,簡而言之,一句話:“真正要寫出好作品,需要深挖自己的內心,結合自己的真切體驗,再以廣泛閱讀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為基礎。”
從莫言的《大風》到朱天文的《風柜來的人》,從梁實秋的《下棋》到王小波《一只特立獨行的豬》,這兩冊書集結了海內外眾多名家作品,但是頗讓人感到詫異的是,其中少了魯迅的身影。葉開解釋說,之所以不選魯迅,不是因為魯迅不夠偉大,而是因為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魯迅最重要的作品幾乎都出現在中學課本中,“魯迅先生的最優秀作品基本都被挖掘一空了,沒有什么遺漏的‘新鮮貨色,魯迅之外,杰出的現當代作家還有很多,需要讀者去更多地學習,更多地了解。”
葉開覺得現行語文考試標準答案模式,既“測不準”學生的真實水平,也“測不到”學生的真實水平,其中問題多多,而他編選的這樣一套語文教材,當然無意取代現行的官方語文課本,只是,可以提供一些新鮮的文本、新鮮的感受、新鮮的刺激和觸動,如果能達到這一點,也算是功德圓滿了。說到底,這套文本選讀更多地擔任了課外閱讀的功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