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永國

不顯山不露水,“蝸居”在山東東營市墾利縣勝坨鎮海中村東北的勝利油田魯勝公司集輸總站,突然引起無數人的關注。這個不起眼的小站,開了勝利油田采油廢水余熱利用的先河。
鄒貴明轉崗了。在魯勝公司集輸總站,鄒貴明一直是司爐工,集輸總站西南角的兩臺分體式變相爐,就是她的工作崗位。
這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部位,“爐子一旦出現問題,集輸總站工作全部都得停下來!”集輸總站站長劉剛說。
到集輸總站采訪,看到一輛輛油罐車在站外排隊等候進站。干凈整潔的集輸站有1個卸油臺,卸油臺上有11個80立方米的卸油罐。魯勝公司在濱州、利津、六戶、高青等地原油,通過油罐車運到這里,進入集輸管網。
這個站管輸來液、卸油車、伴熱采暖、外輸原油都需要加熱。加熱方式以從外部采購蒸汽換熱加熱為主,以燃燒油井伴生天然氣為輔。
集輸總站日進油1200噸,其中單車拉油110車次,拉油640噸,其余560噸為管輸。油罐車拉的大部分為稠油,因為油太稠,必須加熱方能順利裝卸。劉剛告訴記者,一油罐車15立方米稠油,不加熱卸車,需要兩個小時,加熱后只需要20分鐘。其實,單車拉油一般都要在井站上就要加熱,然后將油輸送到油罐車中,油罐具有保溫作用。通常情況,從管網進到集輸總站的油是40攝氏度,卸油罐油是50攝氏度,出站溫度是75攝氏度。
1998年建設的魯勝集輸總站使用水套爐燒原油加溫,2006年安裝分體變相爐,改燒天然氣加溫。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對熱能的需求也水漲船高,鄒貴明他們燒鍋爐產生的熱量無法滿足生產,站內原油脫水和外輸加熱不得不外購高溫蒸汽,年外購蒸汽費用超過1000萬元。
變化發生在去年底。鄒貴明轉崗到了站上的污水崗,站上的分體變相鍋爐也已悄然下崗。

李鋼現在是魯勝集輸總站的常客。正是他的到來,才導致了鄒貴明的轉崗和鍋爐的下崗。
李鋼是山東美琳達再生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他們給魯勝公司提供了替代外購蒸汽的加溫方案:提取采油廢水余溫。利用高溫熱泵技術,將外輸低溫廢水中的余熱提取出來,制取90攝氏度的熱水對原油進行加熱。
魯勝集輸總站日產生采油廢水6900立方米,其中6000立方米是47攝氏度的低溫污水,900立方米是80攝氏度的高溫污水。
想法很誘人,但許多人也困惑不解:高溫廢水可以直接與原油換熱,怎么把低溫的廢水熱量提取出來為原油加熱?
吸收式高溫熱泵取代鄒貴明負責的分體變相鍋爐,與后者相比,前者更環保。它利用溴化鋰做吸收劑、用水做制冷劑、用天然氣等燃料做加熱濃縮,從廢水中吸熱,制取高溫熱水。
李鋼將熱泵機組內加熱的介質稱為“軟水”,即沸點是35攝氏度的水。機組自帶的低壓環境讓43攝氏度的污水給“軟水”加熱,加熱到“軟水”液體變成氣體,“軟水”蒸發汽化的時候會產生熱量,這時候低壓環境壓力升高,而要維持低壓環境,就要不斷抽吸蒸汽。濃的溴化鋰溶液吸收產出的蒸汽,放熱給原油加熱,溴化鋰變稀,天然氣燃燒給溴化鋰加熱,使稀溴化鋰恢復為濃溴化鋰,這就能夠保持系統內的溴化鋰始終是濃溶液。
周英杰是魯勝公司副經理。他說,以前的加熱方式,油在導管中,外面用蒸汽在加熱,現在用熱泵,是清水在換熱,不僅安全,工作也輕松多了。
效益也是顯而易見的。過去,魯勝集輸總站日燃燒天然氣3500~4000立方米,日外購150噸高溫蒸汽。現在日消耗天然氣是3100立方米,日外購蒸汽減少到80噸。除去投資方的分成,魯勝公司每年可節約外購蒸汽費260萬元。
更重要的是,現在用熱泵,在用氣量相同的情況下,一臺爐子產生的熱量相當于過去兩臺分體變相爐產生的熱量。
無論從環保還是從經濟角度看,采油廢水余熱開發前景廣闊。勝利油田在開發過程中,每年會產生2.6億立方米溫度在40~60攝氏度的采油廢水,采油廢水余熱利用潛力巨大。除魯勝集輸總站外,勝利油田還計劃在石油開發中心草南聯合站和濱南采油廠稠油首站開展余熱利用。
周英杰說,廢水余熱利用技術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提取出來的熱量可以更多地應用于開發,以提高油田采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