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躍威
(作者系《財經》專欄作家)
美國天然氣市場和價格充分競爭、對第三方開放入網等命題是相對的。天然氣供給能力、質量,以及用各類型天然氣金融工具進行避險,追求經營安全和利益最大化才是絕對的。
在國內,每當談起天然氣市場和用氣價格時,人們都會與美國天然氣市場進行比較,并將國內市場不發達簡單地歸因于管道壟斷等問題上,并天真地認為,只要由政府主導,為氣源企業打開進入管網企業的閘門,居民從此就可享用廉價的天然氣。難道美國真是如此?
以2013年8月為例,只需稍有耐心閱讀美國能源信息署公開的各州數據,就不難發現,在依次相鄰的三個油氣主產區路易斯安那州、俄克拉何馬州和科羅拉多州中,路易斯安那州由于擁有全美11%的石油儲量和19.19%的天然氣儲量,資源優勢使該州居民獲得較大好處,平均氣價為每千立方英尺15.67美元;同為油氣產區的俄克拉何馬州的居民平均用氣價卻高達每千立方英尺24.07美元;科羅拉多州的平均氣價卻僅有每千立方英尺14.03美元。盡管存在異常的峰價,卻引不起管道系統投資的沖動。
而以制造業、農業、服務業、貿易和金融業為主的俄勒岡州,盡管天然氣依賴進口,供給居民的平均氣價卻維持在全美平均水平之下的每千立方英尺15.73美元;依賴進口天然氣的紐約也僅為每千立方英尺19.25美元。資源匱乏的亞利桑那州平均氣價為每千立方英尺21.86美元。
顯而易見,美國各州天然氣的居民消費價相差巨大,最大和最小值相差超過70%。即使世人都認定美國是開放、自由和充分競爭的市場,可事實是相鄰的三個油氣主產區也都無法實現用同一個價格為居民提供天然氣。即使是生活在油氣主產區,也不一定就能享用到廉價的天然氣。相反,天然氣純消費州通過國際貿易同樣可以使用低于全美平均價格的天然氣。
從消費結構看,居民住宅消費量占交付消費者總量的16.7%,消費價格卻是最高的,不僅使管網公司獲得了豐厚的平均77.4%的毛收入,而且還讓終端銷售商賺了個缽滿盆滿,可獲得高出門站價179.4%的毛收入。由于這些最微小的終端消費個體不具有談判能力,所以,美國天然氣市場中的充分競爭與管網獨立經營不僅沒能讓美國百姓享受到頁巖氣革命帶來在天然氣價格上的實惠,反而使之成為美國天然氣市場各類供給商最肥的羔羊。
雖然商業用戶的消費量占交付消費者總量的12%,可與住宅消費者一樣,也不具有價格談判的優勢,變成了終端銷售商重要的財源。銷售商同樣可在商業用戶身上獲得高出門站價73.1%的毛收入。
工業及發電兩大部門消費量分別占交付消費者總量的30.9%和40.3%,是全美天然氣消費權重最大的群體,從價格看,他們用氣的平均價格均低于門站價。一方面,表明在工業布局上它們遠離城市,更靠近油氣田,所以,減少了通過天然氣管網運輸的距離、運價和對主干管網的過度依賴,而加工的產品或電力通過鐵路、公路或電網外送,又降低了經營風險。另一方面,這些終端用戶具有極強的金融創新和運作能力以及價格談判能力。他們利用各種天然氣金融工具,比如以給管輸公司預付期權費等優惠條件來壓低管輸費,同時通過紐約商品交易所等市場提供的各種金融工具套利,達到降低經營風險和采購成本的目的。本世紀初倒閉的安然公司就過度使用過這些經營策略。因此,即使是今天充分競爭的美國市場,即使是美國監管者持續開出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的罰單滿天飛,也都避免不了金融財團們對天然氣價格操縱和對市場控制。

在歷史上,美國天然氣上中下游市場都有通過用暴力搶占市場以及操縱價格的履歷。為避免惡性競爭,美國政府才逐漸通過分拆管網、嚴格監管管道運輸服務公司等措施來維持和凈化市場的競爭環境。
目前,美國天然氣管道總長240萬英里,其中跨州際管道20萬英里,州內大口徑管道10萬英里。有超過210個管道系統,分屬182家管道運輸服務公司,他們或獨立運營或與全美跨州的11個主干管道系統相連,并配套建有493家天然氣(凈化)加工廠,共同為美國市場標定數百個有效使用的天然氣價格。
這種復雜格局其實源自入網氣體質量差異和天然氣供給穩定性。前者關乎市場公平,而后者直接影響管網投資安全。
眾所周知,不同油氣田的石油、天然氣具有不同物理化學性質,這就造成它們之間在相同條件下存在有不同附加加工價值或燃燒值(簡稱內在價值),用同一管網混載運輸會損害擁有高內在價值天然氣企業的利益。所以,通常解決之道是建立天然氣加工廠,用達標天然氣入網來化解管網企業自然獲得的技術壁壘。
但動輒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造價的天然氣加工廠又絕非是上游小規模天然氣開發商所能承受的,況且類似頁巖氣等非常規氣田開發中產能不確定等問題又容易使天然氣加工廠的投資變為成本。2009年全美天然氣加工廠剩余產能超過33%,使天然氣加工廠的投資回報率降低,甚至還會使這種風險延伸到管道建設的投資上。所以,小區域供銷管網系統就具有了生存空間,各州間也就出現了巨大的價格差。
市場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價格經濟。巨大的價格差和價格波動不僅引起市場巨大的避險需求,也誘發游資海量的投機套利。圍繞天然氣價格避險的金融創新(僅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就有近210個天然氣金融交易工具在長期掛牌使用)和伴生的對價格操縱,又招致更加嚴厲的《多德-佛蘭克法案》在2010年出臺。但可惜的是,因各利益集團的纏斗,使該法案至今都未能完善和全面實施。
由此可見,美國天然氣市場和價格充分競爭、對第三方開放入網等命題是相對的。天然氣供給能力、質量,以及用各類型天然氣金融工具進行避險,追求經營安全和利益最大化才是絕對的。而居民消費者在美國整個天然氣產業生物鏈中始終扮演的忠實和“無助”的價格承受者角色也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