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恩澤

3月25日,國務院部署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六大舉措,坊間普遍認為這是給資本市場摘掉緊箍帽、帶來交易活力的“國六條”。
毫無疑問,“放開搞活”是國六條的鮮明亮點。但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監管層的擔子更重了,需要以新的思維和新的方式來構建新形勢下的監管智慧。以往的教訓是資本市場一管就死、一放就亂,如何跳出歷史的魔咒,使監管寬嚴適度,讓資本市場既合規有序,又蓬勃生長,需要潛心研究。且按國六條順序一一道來。
積極穩妥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新股發行以注冊制取代審核制,減少了審批環節,并不意味著監管層無事可做,而是根據寬進嚴出的原則,將監管的精力滲透到上市公司運作過程中,跟蹤監控,強化信用監管、完善系統性風險監測預警和評估處置機制,從嚴查處虛假陳述、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比如年初“奧賽康叫停事件”,就是監管層在奧賽康上市路演中發現兩個問題:一是公司股東的首次出資時間延遲和比例未達法律規定;二是公司曾以法人的名義進行股票投資。奧賽康上市半途“自主決定暫緩發行”,是懾于監管層嚴明執法的威力,自找臺階下樓。
規范發展債券市場,直接給監管層壓了擔子。近五年以來,債券市場發展速度非常迅猛,市場規模從2009年的15萬億到目前的30萬億,五年中債券市場容量翻了一倍。但債券違約風險也與日俱增,從2011年“云城投”曝出違約擔憂,到今年“11超日債”違約,令人驚心。違規代持、潛在的不正當利益輸送等問題引發去年四月的監管風暴。此次,國務院要求發展適合不同投資者群體的多樣化債券品種,促進債券跨市場順暢流轉,更要強化信用監管。特別令人擔憂的是地方債,雖說官媒放言樂觀得很,但對一個缺少經濟生長點的地區來說,毫無節制地發行地方債,總歸是潛伏著風險,必須加強監管。
培育私募市場,說明私募市場需要擴容,但并不意味著監管松綁。日前,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舉行私募基金管理人頒證儀式,首批50家私募基金管理機構獲得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證書,成為可以從事私募證券投資、股權投資、創業投資等私募基金投資管理業務的金融機構。 不過,私募基金畢竟不像公募基金那樣姓“公”,私募基金的“轉正”與發展,在為市場帶來更多加盟資金的同時,對其如何進行監管無疑是監管部門需要面對的問題。而且,既然新《基金法》將私募基金納入監管范圍,那么就應該管好,當務之急是強化信息披露,規定持倉設限,嚴防私募基金操縱個股股價。
推進期貨市場建設,“買空賣空”更需要加強監管。比較成熟的期貨市場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一種完全競爭的市場,是經濟學中最理想的市場形式。但從來也沒有完全脫離監管的完全競爭的市場。期貨市場同樣需要監管,特別是期貨市場不能游離于實體經濟之外。目前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少數大戶憑借資金實力,聯手操縱市場,牟取暴利;少數人挪用公款進行期貨投機,損公肥私,或利用銀行貸款、拆入資金以及變相集資進行炒作;個別客戶在交易中蓄意違規,甚至進行金融犯罪活動。當前要嚴禁國有企業進入期貨投機,各類金融機構一律不得從事商品期貨的自營和代理業務,期貨經紀公司一律不得從事期貨自營業務。
促進中介機構創新發展,中介的核心是誠信,放寬業務準入后,勢必魚龍混雜,監管必定要跟進。當前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就是中介,目前正在拼搶傳統銀行的奶酪。3月13日,央行下發文件,緊急暫停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以及虛擬信用卡業務,就是在調查這項中介業務的合規性。從市場反應來看,人們期待互聯網金融恪守底線意識,不要沖破金融安全的防線。但作為新生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與傳統業務相比,包括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在內的創新業務,涉及到不少新的技術、新的流程和新的識別技術,一些方面目前的既有規則并未涵蓋,存在一定風險隱患,監管機構需要對此作進一步研究。
擴大資本市場開放,風險敞口畢露,更需要加強監管。在便利境內外主體跨境投融資的同時,要健全法規制度,完善系統性風險監測預警和評估處置機制,從嚴查處虛假陳述、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堅決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這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加強對熱錢的監管。有人形象地把國際游資稱做“過江龍”、“金融鱷魚”。當人民幣匯率預期改善、利率高于外幣時,“熱錢”就會千方百計地流入套利。一旦這兩個條件發生反方向變化時,“熱錢”就會迅速撤出,從而引起金融市場的動蕩。目前人民幣正在步入貶值期,雖說熱錢涌動苗頭較小,可是熱錢正虎視眈眈,一旦人民幣升值,必定蜂擁而至。
總之,國六條出臺后,監管層既不能當阻礙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頂門杠,又不能做作壁上觀的旁觀者,必須創新監管理念,改進監管手段,提高監管效率,才能真正為資本市場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