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永清
(作者系四川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責編:雷怡安)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立足于核心價值觀的全球視域、中國視域、當代視域,聚焦于核心價值觀的時代價值,融培育和踐行于一爐,集實踐養成與實際工作為一體,明確提出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有效途徑等重大問題,確定了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坐標,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了新鮮血液和強大動力。
一是全球視域。綜觀國際大勢,世界經濟政治格局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面對世界范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下價值觀較量的新態勢,當代中國如何既融入世界文明大潮又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成為一個十分緊迫的課題。這就要求我們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全球視域,在內容上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在方法上除運用行之有效的傳統方法外,還要“適應互聯網快速發展形勢,善于運用網絡傳播規律”“用正面聲音和先進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形成良好的網上輿論環境,集聚網上輿論引導合力”;在理論創新上要結合當代全球化條件下所要回答的重大現實問題,著力拓展核心價值觀的新視野、新內涵,不斷賦予核心價值觀以時代生命力。唯有如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堅持得住,堅持得久。

“學雷鋒·在行動—全國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舉行。圖/新華社
二是中國視域。“三個倡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中國話語、中國表達,是對人類文明的獨創貢獻,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意見》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任務”。從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命題,到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的重要論斷,再到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三個倡導”、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認識上的不斷升華,理論上的與時俱進,實踐上的開拓創新。正如《意見》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
三是當代視域。當今中國,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日益增強,“一元主導、多樣并存”的社會特征更加凸顯,人民群眾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趨于多樣性,利益要求和愿望也日益多樣化。面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意見》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群眾主體地位,關注人們利益訴求和價值愿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個倡導”體現了三個有機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機結合,中國文化與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的有機結合,國家政治理想、社會價值取向與個人道德準則的有機結合。
《意見》強調,“三個倡導”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個人三個層面高度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倡導”體現了三個有機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機結合,中國文化與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的有機結合,國家政治理想、社會價值取向與個人道德準則的有機結合。
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反映了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根本要求。回首近代以來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我們偉大的祖國經歷了刻苦銘心的磨難,我們偉大的民族進行了感天動地的奮斗,無數志士仁人前仆后繼、不懈探索,尋找救國救民道路,為的就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也有利于牢固樹立國家的政治理想,形成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共同思想基礎和精神坐標,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從來就不是資產階級的專利,而是人類共同創造、共同享有的政治文明成果和寶貴精神財富。批判地繼承包括資本主義在內的人類文明成果,也是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理論品格的內在要求。倡導這些理念,決不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向資本主義價值體系屈服和靠攏,反而使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具有了宏大寬廣的理論視野和包容兼容的實踐屬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是我們黨和國家長期奮斗的目標之一。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黨領導人民為之不懈奮斗、頑強奮斗、艱苦奮斗,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為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為發展人民的自由平等權利,實現社會的公正法治,創造了更加充分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條件。
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體現了社會主義價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為的本質屬性。既是公民應當遵循的根本道德準則,也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核心要求。這一要求既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化轉化,又集成了中國共產黨人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新時期道德的精華,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行統一,可親可敬,易識易行。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三個層面展開,實現良性互動:一是黨和國家層面,建立健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落實到經濟發展實踐和社會治理中。為此,要做好有關法律法規的立、改、廢和制度建設等工作,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規范、法律約束相銜接,提供“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們生產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制度保證。二是宣傳理論界層面,要開展理論的開掘闡釋和教育引導工作。對核心價值觀的體系和內涵作深入透徹研究,把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傳播展示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批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成果,為廣泛傳播核心價值觀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和思想保障;宣傳思想工作者要廣泛運用新聞媒體、互聯網等傳播載體,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宣傳教育活動,使核心價值觀入耳、入腦、入心,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不斷壯大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輿論場。三是社會和公民個人層面,要形成黨員干部引領帶動,人人參與,人人實踐的生動局面。要結合實際,深入開展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活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風氣和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氛圍,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肥沃的社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