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亨麗 彭燕玲
低碳城市,即以發展低碳經濟為方向,以倡導低碳生活為特征的城市。隨著聚集的人口和產業迅速增加,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推進低碳發展,必須著力建設低碳城市。
我省建設低碳城市,不僅具有客觀必要性,而且具有現實可能性。
首先,我省的能源結構正在改善。率先實現二氧化碳總量減排的經驗證明,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是減少碳排放的主要途徑。我省能源資源具有“水豐氣多”的特點,清潔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超過40%,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7 個百分點以上。隨著開發步伐不斷加快,清潔能源的比重還將進一步大幅提高。城市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更易采用低碳或無碳的清潔能源。隨著“三江水電”的開發,水電占城市電力消費的比重還將大幅提高。隨著川東北天然氣和盆地頁巖氣的開發,LNG(液化天然氣)汽車有條件加快普及。隨著軌道交通和電動汽車的發展,以電代油成為現實選擇。能源消費結構的改善,將有力地支持我省低碳城市建設。
同時,我省的能源單耗在降低。隨著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城鎮化提速,在市場需求拉動下,重化工業迅猛發展。工業能耗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比重超過70%。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淘汰“兩高一低”產業的過剩產能,全省工業單位能耗持續大幅下降。建筑節能、交通節能和餐飲節能也有很大潛力。能源單耗的降低,將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力地推動低碳城市建設。

華鎣:從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為低碳人居城市。圖/CFP
再加上我省各大中城市的通信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人口的高度聚集創造了旺盛的信息需求。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和云計算的普及為標志,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使網絡購物、手機上網、遠程診療、遠程教學和視頻會議成為現實的選擇。通過信息的及時快速溝通,減少不必要的人流、物流和車流,相應降低了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我省的發展戰略也在近年作出調整。我省提出要著力構建多點多極支撐,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時,著力次級突破、形成多點支撐、夯實底部基礎,全方位改善經濟版圖。這是新時期我省發展戰略的一次重大調整,它不僅將有力地推動我省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還將直接改善城市布局,為建設低碳城市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
按照發展低碳經濟和提倡低碳生活的基本內涵,我省建設低碳城市應明確以下工作重點。
建設田園城市。為建設短出行城市,減少機動車依賴;避免熱島效應,保護生態環境;縮短田間到餐桌的距離,降低物流成本,必須積極發展田園城市。首先,要嚴格控制單個建成區面積。一般情況下,單個城市建成區的面積不宜超過50 平方千米,容納人口不宜超過50 萬。其次,要在城市周邊保留足夠的綠地面積。按綠地面積與建成區面積5:1 的標準,在城市周邊保留足夠的農用地和生態用地。
發展低碳產業。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先進制造業。以研發設計、文化創意、金融、信息和現代物流為重點,努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根據城市人口聚集創造的有效需求,大力發展生活型服務業。依托周邊農業資源和城市需求,發展具有經濟和生態雙重功能的都市農業。
發展低碳住宅。對于新建住宅,應倡導大量使用保溫隔熱材料和可再生資源等低碳建筑材料,大力開發節能環保建筑。對于現有住宅,要有計劃地實施節能、保溫技術改造。積極推廣“小戶大區”和“精裝房”模式,在滿足居民多元化需求的同時,努力擴大社區綠化面積,減少戶均能源消耗。
發展低碳交通。廣泛開辟城市公交專用道路,大力推進城市輕軌和地鐵建設,增加對公共交通的價格補貼。重視設立非機動車專用通道,健全自行車租借系統。通過改善基礎設施和采用價格杠桿,鼓勵和引導人們更多地采取騎車和公交出行方式。
發展低碳餐飲。發展面向社區的第五食堂(即:除了學校食堂、單位食堂、商業食堂、居家食堂以外的餐飲食堂,泛指公寓食堂),部分替代居家食堂的功能。在增加居民閑暇時間的同時,變戶戶炊煙為一家炊煙,有效促進節能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