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
摘 要:編輯是出版活動的主體和核心,新時期創新型出版對編輯素質和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本文以圖書編輯初期培養為研究對象,通過現狀與困境等多方面的分析,希望探究圖書編輯培養的對策與路徑。
關鍵詞:科技;圖書;編輯;培養
面對現實環境、社會條件、制度安排、媒介形式、文化消費方式、讀者類型及其需求與閱讀等種種因素的不斷變化,編輯主體作為編輯活動過程的主導者,作為矛盾運動的主要方面,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創造者,作為受眾反饋信息的返咀者、回應者和出版傳播效果的調控者,始終處于精神文化產品生產的中心,而且決定其方向、規模、質量、效益和消費狀態。由此可見,編輯人才資源越來越成為出版社的核心競爭力,對出版社的發展更具有戰略意義。
編輯人才從何而來?無外乎引進型和培養型。本文以圖書編輯的初期培養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圖書編輯培養困境的分析,尋找對策,探尋編輯培養的路徑。
一、圖書編輯初期培養困境
1. 新編輯缺乏對編輯工作的熱愛之情。社會發展,競爭逐年劇增,就業壓力和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很多高校畢業生在求職大軍中處于盲目狀態,不知道自己適合何種職業、熱愛何種職業。闖進編輯隊伍的相當一部分新人,不了解出版行業和編輯的具體工作性質,只為了就業而選擇了這份工作。有些并不喜歡甚至不適合編輯工作的人,因為珍惜這個就業機會而繼續堅持,并不是出于喜歡和熱愛。這種狀態,顯然不會激發起新編輯的熱情,容易導致其懈怠、努力程度不夠等,使新人較長時間無法進入合格編輯的行列中。
2. 高校教育與編輯實際工作脫節,使高學歷的新編輯進入工作崗位后不得不從頭學起,大部分編輯實際能力需要在工作實踐中學習和培養。出版社需要吸收不同專業的人才進入編輯行列,因此很多新編輯并不是編輯出版專業畢業的,對出版行業和編輯具體工作了解的很少。即使是編輯出版專業的專門人才,對編輯和出版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概念和理論層面,實踐經驗很少。因此,新編輯無論在編校基本功方面、思想政治素質方面,還是市場敏感度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欠缺,與編輯實際工作要求差距較大。
3. 新編輯的工作任務指標在邊學邊干中難以完成。初級編輯—合格編輯—成熟編輯,這是一個長期磨練和培養的過程,而前期的學習階段對新編輯來說是枯燥乏味甚至艱苦卓絕的,能堅持下來并從中發現樂趣,從而潛心學習的人較少。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出版社都成了獨立的經濟實體,經濟效益、審稿字數等考核指標是每個編輯不可無視的。目前我國大部分出版社新入職編輯是沒有工作任務的,一年或者兩年之后都不可避免地直面工作考核指標。這也使得新編輯過于追求任務目標而忽視自身素質的培養和錘煉。
4. 書稿質量偏低,對編輯素質要求更高。編輯能力是綜合能力的結合,包括掌握出版相關法律法規、對書稿整體內容和導向的把握、裝幀設計、較好地駕馭文字、溝通協調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等等。社會在浮躁,作者也變得浮躁起來。當然,這與高校和各研究機構的考核機制不無關系。學者們越來越忙,似乎沒有時間對自己的專著反復認真地推敲,錯別字、病句問題嚴重,有甚者,專業知識甚至篇章結構方面也會出現問題,導致書稿質量下降。書稿和作者的實際狀態,對編輯的把關能力、溝通能力、政治素養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圖書編輯初期培養路徑
鑒于以上圖書編輯初期培養的現狀和困境分析,出版社應該從以下幾個路徑入手,真正做好圖書編輯初期培養工作。
1. 激發編輯工作熱情。
編輯工作是腦力工作,沒有激情,無法創造,也無法突破。首先,讓新編輯了解出版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本出版社的發展方向,引導新編輯對個人發展有所規劃,從而激發他們對出版事業的熱愛。
2. 建立健全培訓體系,包括入職培訓和實踐培訓兩部分。
首先,出版社應建立系統有序的編輯培訓體系。整個培訓分為入職培訓和實踐培訓兩部分。入職培訓包括出版、印制、發行和校對等多部門的相關知識培訓,給新編輯系統全面地講解有關選題策劃、出版流程、圖書成本核算、書稿編輯加工、圖書營銷策劃等具體而必要的基礎知識,使其對“編輯工作”有清晰而具體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為以后編輯業務能力的不斷提高奠定堅實基礎。實踐培訓則主要是采取“傳幫帶”的形式,讓老編輯在新編輯的實際工作中多指導、多講解,營造良好的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學習工作氛圍,從而迅速提高新編輯的實際工作能力。
其次,出版社應積極搭建平臺,為編輯提供交流、學習機會。現在,越來越多的出版社已經開始重視對編輯人才的培養,因為它們懂得“竭澤而漁”式的用人方式勢必會影響出版社的長遠利益,所以在提高編輯素質和能力方面總是不惜金錢,不吝時間。出版社不僅應為編輯提供多種學習途徑,而且應為自愿學習深造的編輯提供便利條件。在培養編輯方面,出版社應不拘泥于形式,多渠道、多樣化地為編輯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
3. 出版社應正確認識編輯成長過程,在編輯初期培養階段不要操之過急,應做到耐心、細心、關心,而不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揠苗助長地不斷給新編輯壓過多的任務指標。應該給有潛力的新編輯更多空間和更多時間,讓他們不斷學習,逐漸成長,最終成為復合型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瑩.編輯人才培養.中國編輯,2006(5).
[2] 周國清.編輯主體論.岳麓書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