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摘 要:實現中國夢,基礎是三農。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當前,我們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農民市民化的改革,使我們的農村向著良性的有序的階段發展。
關鍵詞: 中國夢 三農 改革
中圖分類號:F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3-0040-01
一、實現中國夢基礎在“三農”
中國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人幾代人的夢想,已經走進了中等發展國家行列。從1千美元到4千美元之間,是低中等收入國家。過了4千美元,到1.2萬美元之間是高等收入國家。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有很多國家走不過去,被稱為中等收入的陷阱。應該說前35年,我們從1千美元之下,跨越了貧困的陷阱。現在又跨過了4千美元,進入了中高等收入的國家。再跨越的話,就要跨越1.2萬美元的這樣一個高墻。實現中國夢,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的國家,進入現代化的國家,實現全面的小康,這是我們奮斗的目標。我們國家跨入中等收入陷井和其他國家還不太一樣,一般來講,發展中國家超過4千美元之后,就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城市病。
由于經濟轉型不及時,很多國家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我國及時提出了轉方式、調結構,最重要的是建設新農村和加快城鎮化,來推動轉型,再造經濟發展的動力。 “三農”問題是我們實現夢想的基礎。農業穩、人心穩、農村穩、社會穩。農民這些年收入下滑,總體來說,糧食九連增,農民收入增長九連快。我們從2005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開始,我們的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從兩年一個臺階蹦到了2012年是7917元。農民收入增長了,國家的消費才能增長,我們國家的收入差距才能縮小。
中國經濟,不論怎么樣的高速發展,中國的社會無論怎么樣的現代化,農村的現代化永遠是根基,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石。發展方式的轉變,離不開改革,最基本的改革就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十一屆三中全會肯定農民對土地生產資料的擁有,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讓農民有了支配部分的農業剩余,煥發了農業的積極性。經過35年的改革,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改革,也是實現兩個百年夢的基石。
二、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困難
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許多矛盾,資源、土地、人口和市場。城市化需要農業的支撐,加速城鎮化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制約。未城先老,發達國家都是先城后老,年輕人跑到城里來,教育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孩子撫養費用高,個人追求高,結果帶來了思想的轉變。我們國家近三年,農民工年齡結構已經變成了31—50歲的人占的比重,已經到了53.2%了。我們的城鎮化,面臨著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老齡化速度加快,我們的農村勞動力也在老化,我們的新農村建設面臨著農村會沉淀很多的老年勞動力。
我國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水平非常低,影響了人們消費。從城市來看,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全部都建立了。從社會保險角度看,農村生育保險覆蓋率很低,農民的低收入,農民工的低收入,導致他們的低消費。城鎮化受產業結構升級的制約。我國是制造業大國,工業比重已經相當高,而且我們的工業基本都是重工業占了很大的比重。我們國家的重工業的峰值在2009年,達到占工業比重71%。實體經濟大,重工業經濟大,這是密集型企業。我們現在需要把人聚集起來,通過聚集起來創造需求。這幾年吸納就業最多的部門就屬于服務部門。共管、教育、衛生、社保批發,四個行業,2012年吸納就業人數占第三產業總體吸納就業人數60.5%。
三、農村綜合改革的路徑
要搞城鎮化就是要讓進城的農民工,通過制度的保障,進得去、留得住。像城市的市民一樣,而不是住在簡陋的房子里打工。土地的城鄉流動和置換達到三個目的: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農民市民化。
第一,農戶承包地的流轉。
農民承包地的承包權長久不變,涉及了80%—90%的農民。將來我們的城鎮化率到了70%也還有30%的農民,種田的農民要實現規模經營,涉及到承包權的流轉,那是多數農民的利益。怎樣進行流轉?怎樣要讓農民承包權穩定,怎樣讓農民實行規模化經營?絕大多數的農民是要享受這樣方面的土地制度完善。
失地農民的利益,城郊農民的市民化問題,這不是流動性農民,是住地農民的市民化,占5%。一個是怎樣利于農民的規模經營,是務農掙錢。一個是讓宅基地怎樣能隨人變現流轉,有利于在城里落戶。征地時把城郊農民的利益得到保障,而不以低廉的價格去補償農民。
構建農業經營體系,就是要實現減少農民,減少農戶。我國的小規模土地的農民,就是要走合作社的道路,但是這個合作社不等同于原來計劃經濟下的人民公社。今天的合作社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一種經濟的聯系。通過合作實現規模化經營,現代化經營,企業化經營。
第二,完善農民宅基地制度。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慎重、穩妥地推進農民住房抵押、擔保、轉讓。宅和地,農民的宅和集體的地是一宅兩治的,房屋是私有的,而宅基地是集體所有的。房屋變遷困難,不能自由買賣。很多的房子,只能在村里買賣,一個集體當中可以,不能賣給城里的人,城里的人不允許買,因為就叫小產權房,是沒有產權的房子。因為地不是自己的,所以財產功能喪失,不能抵押。那么既然宅基地沒有退出機制,又是無償獲得的,就出現了人走房空,宅基地空的現象。同時還有新生的人沒地可分。要讓宅基地流轉起來,審慎的推動房屋的流轉、抵押,宅基地整理之后退出來,這叫退出機制。
農民工進城要有產轉移,絕不能無產轉移。有人說交回去,就無產轉移了。所以改革是關鍵,1.6億外地務工的農民工,怎么市民化?要通過宅基地的流轉獲得進城的初始資本,保護他的權利,實現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工進城要帶產轉移,絕不能是物產轉移。資本主義社會,原始積累的時候是無產,是剝奪,我們整體思路是要流轉,要成立土地換社保的設計。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放開小城鎮和小城市,有序放開中等城市,放寬大城市,合適設定特大城市。現在人們都愿意到大城市里來,就會出現大城市病。城鎮化以小城鎮、中小城市為突破口。城鎮化突破口在中小城市,以萬元增加值創造的就業崗位來說,中小城市創造的多,大城市創造的就業少。
第三,完善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提高保障水平。用社保置換地保,不一定是置換地,但是要建立他們的社會保障,更重視農民工的安居樂業。有兩個問題要解決:一個建立全國統一的農民工的保障體系。二是把農民的新農合,和農村農民的養老保險規范介入到城鎮社保體系中。40%的農民工,在城市不能夠再待30年,他已經失去了買經濟適用房的條件。真正能融在大城市里,是二代農民工。要鼓勵農民,一代農民工向中小城市轉移,支持一代農民工到小城鎮就業。新生代的農民工,要使他們有生活方式、價值訴求、就業能力、文化素質、工作年限,愿意到大中城市,要創造條件去留。
要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事權、財權要匹配,要塑造地方政府以農民財產消費稅為基稅的稅收體制,重新劃分事權、財權。讓地方政府有推動城鎮化的動力,責任和權力相匹配,這樣才能真正的使我們的農村,使我國的城鎮化的改革走到良性的有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