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菲
微信的誕生,為騰訊率先贏得了移動互聯網第一張船票。作為目前移動互聯網上的超級入口,它還將接管人們的生活。
最初的微信看起來更象是一款微創新的產品,這也是大公司更適合的相對穩健的創新路徑。微信誕生早期,市場上還有其他競爭對手米聊、飛聊、翼聊、沃友、口信、友你、神聊等在內的產品,都源自一款叫做Kik的軟件。Kik是一款基于手機本地通訊錄的社交軟件,可以實現免費短信聊天等功能。
2010年10月,Kik登陸蘋果和安卓應用商店。同年11月18日,微信正式立項,次年1月21日推出iOS版本,之后幾天安卓和塞班版本相繼推出。
微信在其中起步稍晚,但在時任騰訊廣州研究院(后調整為廣州研發部)總經理、微信總負責人張小龍的掌舵下,通過快速迭代,將其他競爭對手遠遠甩在了身后。
僅在2011年,微信就一共發布了45個不同終端的版本,平均1.15周發布一個。經過快速的產品迭代,微信先后加入了語音對講、LBS、搖一搖和漂流瓶等功能,歷次更新和產品迭代促進了用戶數和活躍度的激增。微信進一步縮短了騰訊乃至整個行業快速迭代產品周期。
通常情況下,一個月的開發速度在騰訊內部并不少見。如今,坐擁6億用戶的微信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領域的超級入口。騰訊2013年四季度財報顯示,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躍帳戶于2013年底達到3.55億——微信已經成為騰訊公司國際化戰略的重要一環。
對于騰訊而言,誕生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微信,再造了一個基于通訊錄的、更為強大的賬號體系,以及更具優勢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