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鑫荻


被互聯網驅動的世界失去了權威和中心,生成了無數的小時代和微個體。在梨花春風的時節里,每天都有成功崛起的品牌,別看一眾都對“小大牌”嗤之以鼻,但買起貨來一點兒都不手軟,于是造就了很多貌似小眾卻大賣的品牌。
文藝能帶來文雅,文雅直接關系著尊嚴。愛好文藝的青年多了起來—他們不光是離不開舞臺藝術、架上藝術和書本藝術,他們還講求氣質的自由和Style的設計感。別笑人家,其實你也如此。
當互聯網思維被商業頭腦徹底發現并利用后,所謂的裝逼品牌很快異軍突起,誰罵街、誰看不上都沒關系,反正他們的市場一片光明。雕爺的那份儀式感,裂帛的美學意淫,BABYGHOST的特立獨行以及野獸派花店高超匠心的產品意識,都使其擁有著前赴后繼、源源不絕的擁躉—這就是文藝人的執著吧,你們愛說什么說什么,我就是喜歡為它花錢。
這些詭異成功的產品使用者是微個體,聚沙成塔,得屌絲者得天下。這些大產品恰恰印證了前衛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的名言,“在未來,每個人都能出名15分鐘”。大產品因為什么出名并不重要,哪怕它們的保鮮期只有15分鐘,微個體們在當下看熱鬧的15分鐘里,已經忘卻了上一個15分鐘里的那些面孔和故事,好像從未發生過。
這也讓人想到一句英文俚語:“nine days' wonder”(9天的奇跡)。1600年伊麗莎白女王的一個小丑William Kemp被要求在9天內用Morris Dance(英國傳統舞蹈)的方式,從倫敦一直舞動到Norwich(英國東部城市),長達188公里,頓時引起轟動。各種湊熱鬧的人,認為不管他做了什么,都將會是一個奇跡。在那個9天里,他轟動一時,9天過去就銷聲匿跡。大產品是否也像一個9天的奇跡,設定了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標,引起人類足夠的好奇,在媒體上掀起波瀾和論戰,哪怕最后沒有人去檢驗真假,卻抓住9天的時間就夠了。換言之,大產品“運營”(包裝、想象)的重要性,是否遠超產品內容本身?
當然,美國科技評論家戴維·威博格把沃霍爾的話改成了“在互聯網上,每個人都能對15個人出名。”在這個小時代,既然做大產品的掌握不了所有人,就從身邊的15個人開始下手吧。
面對把身邊15個人的生意做足的小品牌的重重沖擊,傳統大品牌也不會等閑,一切新技術經過了考驗和實踐后,被大牌嫻熟應用并成為其最有效推動力的技術,要數RFID(防偽-識別-數據分析)、3D打印和智能面料。
電子標簽的決策體驗
Prada集團最早從2001年11月起開始在服裝上安裝RFID電子標簽,被印刻在電子襯底材料上,再把它嵌入塑料或紙制的服裝標簽內。Prada在紐約第五大道EPI Center 旗艦店,也有一種“充滿魔力的鏡子”—當消費者拿著一件衣服走進試衣間的智能屏幕前,RFID芯片會自動被識別。智能屏幕會自動播放模特穿著這件衣服在米蘭時裝展走T臺的視頻。商品上的標簽記載了有關服裝的式樣、尺寸、顏色和其他細節以及價格等。更有意思的是,衣服被拿進多少次試衣間、每次停留多長時間、最終是否被購買等信息,都會通過RFID進行收集并傳回Prada總部,加以分析和利用。
這意味著無論是否成為最終的購買客戶,每一位走進Prada門店的消費者,都將會參與到商業決策的過程之中。
2013年12月,Burberry 推出的全新美容品零售概念:Beauty Box 美容盒子首家落戶在倫敦的考文特花園。該店位于Chanel 和 Dior 的香水和美容品專賣店附近,共兩層,延續了Burberry 的數字化風格,通過互動手段將妝容從虛擬空間帶到現實。值得注意的是,在該店內的美甲吧裝配了RFID芯片,顧客可以虛擬測試不同的指甲油,在屏幕上查看效果。此外Burberry采用RFID芯片,讓顧客在倫敦時裝周上即時預定新一季的包包和大衣。
3D打印出街行頭
今年的巴黎時裝周上,3D打印的兩款時裝吸引了全球時尚界關注—它們來自荷蘭設計師Iris van Herpen,一件是由披肩和短裙組成的銀灰色套裝,另一件則是黑色禮服。
據說制造這些時裝的技術來自3D打印機制造商Stratasys公司和比利時添加劑生產企業Materialise公司,其中Stratasys公司研發的“Objet Connex multi-material 3D”3D打印機能同時打印軟硬兩種質地的物品,這給時裝界創造了機會。不得不承認,這兩款衣服看起來式樣平平,也許你提不起興趣去穿它們,但大家著迷的是產生它們的工藝。
鞋履設計師也不甘落后地生產了一雙“鳥巢”鞋,金屬狀網絡布滿整雙鞋,除了在形狀上像一雙鞋子外,當然,這被認為只是起步階段,在材質選用上有很大局限,未來還得解決一些技術問題,從而突破障礙。
設計師 Gerard Rubio也在琢磨自助打印服裝這件事,但他采用了逆向思維,不是研發多么高精尖的3D打印機,而是將傳統織布機和開源3D打印軟件Knitic 相結合,發明了OpenKnit織物打印機,讓人們可以自己設計服裝,并在不到一小時之內的時間里,用天然材料打印出成品針織服裝。一臺OpenKnit 的費用僅550歐元。未來還將在機器的可靠性上作出改進,增加打印雙色圖案的功能。Gerard Rubio 還鼓勵用戶在Do Knit Yourself 網站分享自己的設計和經驗。
今年3月,荷蘭零售連鎖HEMA百貨將3D打印首飾加入了它的在線銷售目錄,由此一步邁入3D打印珠寶市場。HEMA宣布將開始在網上銷售3D打印珠寶。消費者可以在其網站上訂購由不銹鋼、尼龍和24克拉黃金制成的3D打印項鏈和手鐲,以及個性化的手機外殼。HEMA銷售的3D打印珠寶由Zazzy公司提供,消費者可以訂制自己喜歡的款式、顏色和材料,甚至在上面加上姓名縮寫或加上@、心形、星形或其它特殊的符號標記。
Zazzy首席執行官Gert Jan Spriensma說,消費者在HEMA的網上商店下單后,約15~20天就可送達客戶手中。Zazzy是一家初創的公司,2013年在阿姆斯特丹成立,它主要使用22K鍍金黃銅,純銀和尼龍等材料制作3D打印的首飾,價格一般在12.50歐元以上。Zazzy與HEMA的合作是一種按需生產的模式,即有了訂單才由Zazzy生產出貨。這種模式降低了零售商HEMA的風險和成本,因為他們不需要為客戶準備庫存。Zazzy不是與HEMA合作的唯一一家3D打印公司。HEMA公司同時也與另一家未透露名稱的公司合作,為客戶提供3D打印的智能手機外殼,HEMA將銷售3D打印的iPhone和三星 Galaxy外殼。
去年10月31日萬圣節這天,美國奢侈品零售商Neiman Marcus宣布與3D打印公司Shapeways合作,為消費者在線提供Shapeways出品的限量珍藏版金屬飾面,時尚和零售行業越來越向3D打印靠攏了。
科技面料想象無限
在新興紡織界,日常生活面料中融入了智能科技。一直以來,人們對于瑞士陽光動力方案議論紛紛,該方案的既定目標為:2014年首架太陽能動力飛機環球飛行。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已經開發了一種植入服裝內部的獨特溫度調控系統,允許飛行員根據飛行情況來自行調節溫度。
阿爾卑納赫施塔德(Alpnachstad)建廠的特克斯公司(Unico Swiss Tex)主攻“空調服裝”,目前正在開發防彈背心市場。這種防彈背心包括不斷補水的充水墊以及通風系統,可以有效地使體溫降低兩、三度。根據特克斯公司的說法,該產品銷路很好,尤其受到象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印度這樣炎熱國家安全部隊的青睞。高科技被稱為瑞士紡織業的未來。技術面料占瑞士紡織品全球出口量的1/5。
認識到瑞士的傳統紡織市場不再有可以擴充的余地,有上百年歷史的Forster Rohner刺繡公司為了探索新的刺繡方法,專門成立了研發部,并開發出了一種奢侈的太陽能手提包,有7家國際和瑞士的研究中心參與了合作,其中包括瑞士聯邦材料科學和技術研究所。這種手提包的光伏表面可以為一塊隱藏在包里的鋰離子電池充電,既可以包內照明,又可為手機充電,只要將手機插入包內的數據線即可完成。Forster Rohner刺繡公司開發的其他時尚前沿高科技產品,比如“氣象禮服”,該禮裝利用導線及上百個微型發光二極管(LED),來感知并以光的圖像顯示出環境中二氧化碳的變化。
自2000年以來,Elisabeth de Senneville作為法國面料革新及時尚方面的絕對先鋒人物,被公認為未來派時尚設計師,專注于研究一些新型技術及未來面料及服裝開發。她將光學纖維發展運用到休閑服飾上,生產開發了一些智能服裝,這些服裝會隨著燈光及陽光的改變而變換顏色。她設計開發的環保服裝,主要用于抵抗城市環境污染、以及電子產品輻射。同時也運用潛水服面料來做一些可以完美體現女性身段及個性的服裝,大膽嘗試用鋁材質面料去代替冬季服飾的普通面料。
這個時代人人都有想法,從屌絲到大牌都在追求與眾不同,而新技術空前靈活的運用以及互聯網思維無底線的日新月異的營銷手段,讓小品牌和大品牌在同一舞臺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