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漢君
普惠金融:“風光”背后是風險
文/韓漢君
不管怎樣,從本質上來說,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既然是金融行為,就必然要求互聯網金融經營者具有金融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有嚴格的金融風險意識和控制程序,要遵守金融業運行規則和接受金融監管。
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金融服務模式存在諸多風險,需要加強風險控制和監管以保障其健康有序發展。互聯網金融存在以下幾類風險:
信息安全風險:互聯網金融是基于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而建立模型進行資金融通,相對于傳統金融行業,數據更加完善,但是仍存在真實性、可用性、完整性等方面的問題。基于數據分析所進行的金融活動,若數據本身都存在問題,金融活動的基礎不牢固使其存在很大風險,因此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是互聯網金融面臨的基礎性風險。
技術風險:互聯網金融依托發達的計算機通訊系統,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缺陷便構成了互聯網金融的風險。一方面,開放式的網絡通訊系統不完善的密鑰管理及加密技術,TCP/IP 協議的安全性較差,加之計算機病毒以及電腦黑客高手的攻擊,極易引起交易主體的資金損失;另一方面,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軟硬件系統大多引自國外,缺乏具有高科技自主知識產權的互聯網金融設備,技術選擇的失誤極易造成系統性的紊亂,帶來巨大損失。
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由于網絡方式的虛擬性、行業門檻低,且目前尚無強有力的外部監管,交易雙方資信難以完全認證,借貸平臺容易出現欺詐和欠款不還的違約糾紛。第三方支付所采用的延遲凈額結算存在時滯風險,如若管理不善,可能進一步引發流動性風險甚至系統性風險。另外,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投資與負債經常會出現期限錯配,就可能發生流動性風險。當然,金融機構的一大功能就是將短期資金轉化為長期資金,因此金融機構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期限錯配,而其中的關鍵是錯配的程度。一些互聯網金融企業允許投資者隨時贖回,這無疑最大限度地加劇了流動性風險。
資金安全問題:在預付支付業務中,付款人預先把貨幣資金轉移給第三方支付機構占有,形成沉淀資金。盡管沉淀資金所有權已明確不屬于第三方支付機構,而屬于商戶或消費者,但使用權尚無明確規定,且實際上也由第三方支付機構管理。目前的管理方式包括用于銀行存款、債券、股票、各類理財產品甚至實業,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缺乏有效的約束規范機制。商業銀行最終能夠獲得央行提供的最后貸款人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借款人的資金安全,而互聯網金融目前面臨的監管缺失,缺乏最后貸款人的保護,自身無法構建強大的風險防御體系,將會存在重大隱患。
操作風險:交易主體對互聯網金融的操作規范和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引起不必要的資金損失,進一步可能導致交易過程中的流動性問題、支付結算的中斷問題。交易過程中有意或者無意的操作失誤,無論是對于客戶還是互聯網金融機構而言,都會構成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的風險累積。
法律風險:由于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現有的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并不適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其處于無門檻、無標準、無監管的三無狀態。這造成交易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不明確。其中不乏個別公司違規經營,大搞線下業務,違規發行理財產品。政府有關法規中對于網上交易權利與義務的規定多不清晰,缺乏相應的網絡消費者權益保護管理規則與試行條例,各方面存在著相當大的法律風險。
監管缺失:我國目前的金融監管采取的是分業監管模式,但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發展突破了這一界限,互聯網金融交易的業務范圍不斷擴大,業務種類日益多樣化,分業監管的模式無法對互聯網金融的綜合業務實施有效監管,不僅會造成重復監管或者監管真空,而且各部門間的信息協調問題也會影響到監管效果。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增加了貨幣政策調控的難度,削弱信貸政策效力:互聯網金融通過創造具有較高流動性和現金替代性的電子貨幣,改變傳統金融市場的運行及傳導機制,形成對金融資產的需求,可能加劇資產泡沫的出現。互聯網金融無中央銀行存款準備金制度的約束,但可以調動并運用社會閑置資金,具有類中央銀行擴張基礎貨幣的能力,削弱了存款準備金等貨幣調控工具的力度。同時互聯網金融還具有類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能力,由于未計入M2與社會融資總量統計范疇,貨幣供應量被低估。并且互聯網金融交易減少了貨幣與非貨幣資產之間轉換的成本,加速貨幣的流動,使貨幣供應量的可控性與可測性下降,加劇貨幣乘數的不穩定。互聯網金融行為中的“脫媒”特征,使得銀行信貸渠道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的重要性下降,削弱數量型貨幣工具的效力。在國家對房地產及“兩高一剩”行業調控政策趨緊的背景下,民間資金可能通過網絡平臺流入限制性行業,不利于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行業的轉型升級。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金融創新,它有利于發展普惠金融,有旺盛的市場需求,受到我國金融監管部門的支持。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互聯網金融的金融功能屬性和金融風險屬性,鼓勵創新就要包容失誤,但要把失誤可能引發的風險控制在可預期、可承受的范圍內。
這需要堅持底線思維,加強規范管理,促進以創新為動力的這一新型金融服務業態在可持續的軌道上健康發展。金融監管部門也意識到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特性,正加強管理,如日前央行發文暫停二維碼支付業務和虛擬信用卡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