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產科感染的風險因素
張 艷
產科感染;風險因素;治療;預防
產婦于分娩后或是在產褥期發生感染是產科一直高發﹑頻發的問題之一, 其原因在于產婦在經歷分娩過程后機體免疫力會下降, 由于住院環境以及護理內容的影響可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感染。尤其, 我國近年來產婦選擇剖宮產和會陰側切術的概率逐年遞增, 如何正視產科感染問題, 并且提高院內環境和防治機制, 對母嬰的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本文通過近年有關產科感染研究的相關文獻, 以及云南省個舊市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產科多年的治療和護理經驗, 總結產科常遇到的感染風險因素以及預防對策。
1.1 文獻1 根據李紅霞等[1]的研究內容, 將2008~2011年于其院內進行分娩行為的2132名產婦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1321人為自然分娩, 含會陰側切術者1211人, 占91.67%;811人為剖宮產, 含擇期分娩者240人, 占29.59%。結果:共47人于產后以及產褥期期間發生感染現象, 感染概率為2.20%, 在當地規定范圍之內;其中剖宮產感染者19人, 自然分娩感染者28人;感染發生于剖宮切口處者3人, 占全部剖宮產者的0.37%;會陰側切術切口感染者12人, 占全部會陰側切術者的0.99%。
1.2 文獻2 根據莊芹等[2]的研究內容, 選取其院產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所接觸的2264名產婦的感染情況為研究對象, 其中剖宮產者560人, 自然分娩者1704人。結果:共81人出現感染癥狀, 感染概率為3.58%, 含自然分娩者59人, 占感染人數的72.84%;剖宮產者22人, 占總感染人數的27.16%。以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切口感染為主。自然分娩者產后感染概率要明顯低于剖宮產分娩者, 其對比結果具有顯著統計學差異性(P<0.05)。
2.1 醫療器械 醫療器械在使用前未得到良好的消毒和管理是造成這一風險因素的根本原因。產科所用醫療器械分為兩種—操作器械和滯留器械, 在生產時, 自然分娩者陰道會與醫療器械產生直接的接觸, 若產鉗等醫療器械處理不徹底, 則可能導致細菌或病毒殘留于陰道內, 從而造成感染;剖宮產者則會直接導致切口感染, 留下健康隱患。尤其是近些年來做會陰切口術的產婦越來越多, 醫療器械的消毒和管理結果將直接影響到產婦產后切口感染情況。生產后, 由于部分產婦需做尿導管滯留, 患者術前和術后尿道受到破壞, 所以住院期間十分容易發生感染事故。在李紅霞等[1]的研究結果中, 剖宮產尿道感染患者6人, 行會陰側切術尿道感染患者2人, 兩者對比結果具有顯著統計學差異性(P<0.05)。剖宮產術前需內置導尿管者, 雖然在整個圍術期均使用抗生素等控制方式, 但仍存在一定感染幾率。會陰側切雖無需內留導管, 但由于特殊的切口部位感染幾率要高于剖宮產者, 應加以注意。
2.2 醫師操作 醫生和護理人員的操作也是產科感染的風險因素之一。術中醫生是否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執行操作, 操作是否標準﹑細致, 均可能影響到患者日后感染情況。產婦在分娩后會在院內留置一段時間, 產婦休息環境是否整潔﹑干凈﹑衛生﹑干燥﹑通風﹑外界侵擾少﹑被褥常更換等均會直接影響到產婦感染情況。護理人員不僅要注意產婦的休息環境, 更要注意精神壓力, 如產科對精神壓力處理不好, 也有可能導致產婦體質下降, 造成感染。根據李紅霞的研究記錄, 共有15名患者在產后出現上呼吸道感染, 發生概率是所有感染情況中最高的, 其中行剖宮產者8人, 行自然分娩者(含會陰側切術者)7人, 兩者對比無統計學差異性(P>0.05)。根據莊芹等[2]的研究結果, 呼吸道感染人數最多, 共33人,其中剖宮產者15人, 自然分娩者18人, 兩者對比無統計學差異性(P>0.05)。說明上呼吸道感染最大問題在于產婦休息環境, 與分娩方式無明顯關系。
2.3 生理因素 另外, 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結構也導致產后易發生感染。女性生殖系統﹑尿道﹑肛門距離短, 對于尿管內留﹑會陰側切患者易發生感染。而且女性在生產后由于內分泌﹑免疫力﹑身體機能的損傷, 會使機體防御能力明顯下降, 這一時間段可能導致多種菌群﹑病毒入侵, 同時也破壞了陰道原本的微生物系統平衡, 導致感染[3]。在李紅霞等[1]的研究中, 剖宮產患者:腸胃感染者2人, 全身感染者1人,生殖道感染者2人;自然分娩:腸胃感染者2人, 全身感染者1人, 生殖道感染者2人;兩者對比結果無統計學差異性(P>0.05)。在樁芹等[2]的研究中, 剖宮產患者:腸胃感染者1人,全身感染者1人, 生殖道感染者1人;自然分娩:腸胃感染者0人, 全身感染者1人, 生殖道感染者1人;兩者對比結果無統計學差異性(P>0.05)。根據兩者對比說明由于生理因素發生的感染不因為生產方法的不同而產生差異, 但存在一定感染可能。
2.4 切口感染 無論是剖宮產還是會陰側切, 切口感染均是最值得注意的問題。一般剖宮產切口發生感染的概率要低于行會陰側切術者, 因為陰部特殊環境導致切口不易清理,通風不暢, 致使許多厭氧細菌滋生, 從而造成感染, 用藥亦不方便[4]。根據李紅霞等[1]的研究資料, 剖宮產切口感染患者2人, 會陰切口感染患者12人;根據莊芹等[2]的研究資料, 剖宮產切口感染患者4人, 會陰切口感染患者40人。結果說明會陰切口更以發生感染。
根據產婦產后感染的相關研究資料以及本院產科多年來治療經驗總結, 防治產婦產后感染需做到以下幾點:①注意操作器械以及內留導尿管的消毒和殺菌。②完全院內管理制度, 嚴格監督醫師和護理人員的操作規范。③創造舒適﹑衛生﹑干凈﹑整潔﹑干燥﹑通風的住院環境。勤換被褥, 注意消毒, 減少外來人員的人數和出入頻率。定期消毒, 降低呼吸道感染發生概率。④做好產婦思想工作, 減輕部分產婦的精神壓力。⑤針對特殊產婦體質做有針對性的感染預防。⑥加強對切口感染的防治, 尤其是會陰切口, 合理使用抗生素, 特別注意厭氧菌感染的預防。定期清洗陰部,使用碘伏清洗液或其他。
[1] 李紅霞, 陳晨.婦產科綜合病房院內感染危險因素分析與護理對策.臨床護理, 2010, 48(27):152-153.
[2] 莊芹, 張娜.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危險因素研究.中國消毒學雜志, 2010, 12(15):225-227.
[3] 樊萍.淺談產科護理中的感染控制.吉林醫學, 2010, 26(10): 115-117.
[4] 郭燕卿.基層醫院婦產科院內感染因素分析及干預對策.當代醫學, 2013, 19(8):119-120.
661000 云南省個舊市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