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臻
毛澤東是文章大家。人們常講“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其實他下筆更如“神”。他的作品風格多樣,出神入化,時而大氣磅礴,如大江大河奔流直下;時而雋永秀麗,韻味無窮;時而樸實無華,卻富含哲理。新中國成立后,他常常在會議、談話中提到改進文風、寫好文章此類話題,這多是他豐富寫作實踐背后的沉淀、升華和總結。
領導干部要親自動手寫文章
毛澤東提倡領導干部要親自寫文章。為什么一定要寫文章呢?因為,它對于提高工作能力大有益處。毛澤東談到:“寫文章,可以鍛煉頭腦的細致準確性。客觀事物是獨立存在的東西,全面地認識它,寫成文章是不容易的事情。經過多次反復,才能比較接近客觀實際,寫出來經過大家討論一下,搞成比較謹慎的作風,把問題把思想寫成定型的語言文字,可以提高準確性。”做工作的前提是正確認識客觀世界,而“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因而寫文章有助于人們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經過不斷寫文章、改文章、集體討論文章這些方法,主觀和客觀就漸趨一致了,做工作的基礎也就有了。
新中國成立后,針對一些領導干部寫報告和講話稿讓秘書代勞,毛澤東說:“我寫文章從來不叫別人代勞,有了病不能寫就用嘴說嘛!”“秘書只能找材料,如果一切都由秘書去辦,那么部長、局長就可以取消,讓秘書干。”他明確要求領導同志“重要的文件不要委托二把手、三把手寫,要自己動手,或者合作起來做”。
要處理好材料和觀點的關系,善于分析問題
有了正確的態度,還要有正確的方法。毛澤東告誡寫文章要處理好材料和觀點的關系,強調“材料應與觀點統一”,要把材料經過大腦的加工,貫通起來,形成自己的系統看法。
材料是血肉,是觀點的基礎。毛澤東說:“不熟悉生活,對于所論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在延安時期,他就號召真正的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觀察、體驗、研究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斗爭形式,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
然而單有材料還不行,還要加工,要消化。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文章要有觀點,有“較深刻的思想性”。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學會分析問題。毛澤東指出:“分析的方法就是辯證的方法。所謂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毛澤東反對寫文章不懂裝懂,拿一堆材料來堆砌了事。1957年12月25日,他在一封信中寫道:“文章寫不下去了,此時應該多看看材料,再考慮考慮,看看自己是不是還沒有真懂。”他曾看過一份文件后不滿意,認為文件起草者對所論問題“不甚內行,還不大懂。如果真懂,不至于不能用文字表現出來”。他認為,構思寫文首先要分析所論事物對立統一的內部聯系,分析其中的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這樣才能“有長江大河、勢如破竹之勢”。如果沒把問題搞懂,就不要輕易下筆。
寫文章要有群眾觀點,心里裝著讀者,使讀者愛看
寫文章要有群眾觀點,心里始終裝著讀者。毛澤東說:“你講話是講給別人聽的,寫文章是給別人看的,不是給你自己看嘛!”“要想到對方的心理狀態。”“當著自己寫文章的時候,不要老是想著‘我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讀者處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態度。”這是群眾觀點在文風中的具體體現。對于在寫作過程中如何站在讀者的角度想問題,毛澤東有多方面的闡述。“標題要醒目些,使讀者愛看。”1957年,《人民日報》送來一篇社論稿,題目是“怎樣對待批評”,毛澤東看后,將其改為“正確地對待善意的批評”,并批了一句話“這個概念化的標題是不好的”。
對于文章的開頭,毛澤東主張應開門見山,首先提出要點,引起讀者注意,然后再作闡釋論述。他反對一些文章一上來就大段引用經典論述,給人以距離感,認為“先講死人、外國人,這不好,應當從當前形勢講起”。
在文章的語言上,毛澤東主張要照顧讀者的心理,要學會使用人民群眾的語言,“要通俗,使工農都能接受”。他強調,文章不僅要講清道理,而且語言要生動活潑,做到“理情并茂”,這樣的文章才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說:“文章要尖銳,刀利才能裁紙”,但是文章也不能太硬了,“太硬了人家不愛看,可以把軟和硬兩個東西統一起來。文章寫得通俗、親切,由小講到大,由近講到遠,引人入勝,這就很好。”他稱贊魯迅的文章既不太軟也不太硬,不難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