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劉津言
隨著我國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很多物流企業意識到了信息化對企業的作用,紛紛加大了對信息化投資的力度。經過十來年的信息化建設,我國物流業信息化究竟達到了一個什么樣的水平,成為政府和物流企業亟需了解的一個問題。
一、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水平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對于物流信息化水平的研究主要分為三類,第一,對我國物流信息化現狀進行研究。例如,宋杰通過對我國物流信息化管理現狀的分析,指出物流信息化管理是物流企業的命脈及核心,并展望我國物流信息化的發展前景。第二,研究我國物流信息化特點及存在的問題。例如,賀彩玲、張玉靜對我國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做了研究,提出我國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存在信息系統使用率低,信息化層次低的問題,需要加強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和完善物流信息標準體系。第三,建立物流信息化指標體系。例如,王小建、王建偉對我國物流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做了研究,建立了比較全面的指標體系。根據上述情況,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對物流信息化評價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物流企業和信息技術的研究,從產業角度對物流行業信息化水平的研究和指標體系研究很少。
二、構建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原則對評價指標的選取有著指導性作用,論文依據科學性、系統性、可比性、定量性原則,結合《國家信息化指標構成方案》以及《中國物流年鑒》上與信息化相關的統計數據,設計出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具體說明如下。
1.信息化基礎設施。物流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直接關系到該產業的信息化是否具備了相應的硬件條件。其中:(1)物流企業信息系統的建設率=擁有獨立信息系統的物流企業數量/物流行業內企業的總量×100%。該指標越大說明物流企業對信息化的投入力度越大。(2)物流企業門戶網站的建設率=已擁有獨立門戶網站的物流企業數量/物流行業內企業的總量×100%。該指標越大說明越來越多的物流企業開始籌備建設自己的門戶網站,以此拓寬企業的宣傳途徑、提升企業核心業務信息化處理效率。
2.信息化技術應用。物流信息化技術應用涉及物流運作的各個環節,同時,它關系到物流業信息化建設的速度與質量,集中體現了物流信息化建設的效益。其中:(1)系統間全部集成物流企業所占比率=系統間全部集成物流企業數量/物流行業內企業的總量×100%。該指標越大說明物流企業各種功能就越協調,因為只有各種功能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可能達到信息的共享,才能使決策者快速的做出決策,才能提高產品及服務質量,降低成本。(2)應用GPS與GIS的物流企業所占比率=應用GPS與GIS的物流企業/所有使用新技術的物流企業數量×100%。該指標越大說明基于GPS與GIS的應用能提高物流企業的信息管理水平和實現運輸過程的透明化管理,降低物流過程所付出的成本,提高物流流通過程中的安全性。(3)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占GDP比重=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國內生產總值。該指標越大說明物流交易活動中電子商務的利用情況越好。
3.信息化人力資源。物流業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是專業的信息化人才,在很多時候人的作用是決定性的,所以人力資源指標也能衡量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水平。其中:(1)我國開設物流專業院校數量占所有高等院校的比重=我國開設物流專業院校數量/我國所有高等院校的數量。該指標越大說明國家教育部門對物流專業的重視程度越高,更有利于信息化人才的培養。(2)我國物流專業本科畢業生人數增長率=(考察期我國物流專業本科畢業生人數—基期我國物流專業本科畢業生人數)/基期我國物流專業本科畢業生人數×100%。該指標越大說明我國物流人才的數量越來越多,質量也越來越高,越有利于發揮人在信息化過程中的作用。(3)定期組織培養員工的企業比率=定期組織培養員工的企業數/行業內企業總數。 該指標越大,說明企業越重視員工的發展,不僅可以提高員工的素質,也為企業信息化建設提供了人才儲備。
4.信息資源開發。物流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是物流信息化的基本內容,物流企業信息資源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企業信息的收集、篩選、分類、分析、加工以及對各種技術產品市場的信息和競爭對手信息加以運用的全過程。信息資源的開發直接反映出物流企業對信息資源的重視程度,直接與信息化水平掛鉤。其中:(1)企業IT部門建設率=行業內已經建設了IT部門的企業數/該行業內企業的總量×100%。該指標越大說明企業對IT的重視程度越高,IT部門的地位也越高。(2)物流與供應鏈相關論文和項目數量增長率=(考察期我國物流與供應鏈相關論文和項目數量—基期我國物流與供應鏈相關論文和項目數量)/基期我國物流與供應鏈相關論文和項目數量×100%。該指標值越大,說明物流業的創新效率越高,為信息化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
論文根據物流行業特點進行評價,對物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步驟是:首先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及形成評價體系,再對相應的指標數據進行量化處理并根據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然后根據各層指標實際得分和相應層的權重計算出各層指標的數值,最后采用加權平均法將所有指標進行加權,得到綜合的評價結果就是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水平。
1.指標量化。評價指標體系中共有10個定量指標,分別是:物流企業信息系統建設率、物流企業門戶網站建設率、系統間全部集成物流企業所占比率、應用GPS與GIS的物流企業所占比率、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占GDP比重、我國開設物流專業院校數量占所有高等院校的比重、我國物流專業本科畢業生人數的增長率、定期組織培養員工的物流企業比率、物流企業IT部門擁有率、物流與供應鏈相關論文數量的增長率。論文所使用到的指標數據大都來源于統計數據,其中,基礎設施指標、信息化技術應用指標和人力資源指標及信息資源開發指標這四個指標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物流年鑒》和《中國現代物流發展報告》。
2.指標權重。目前比較常有的幾種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有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變異系數法。由于變異系數法比較適合評價指標對于評價目標而言比較模糊時用,所以論文采用研究較早,也較為成熟的的層次分析法。論文以二級指標體系中的四個指標為例來論述指標判斷矩陣的構建方法。二級指標體系是由信息化基礎設施指標、信息化技術應用指標、人力資源指標、信息資源開發四個指標構成。按照層次分析法 “1—9”標度法對這五個指標進行兩兩比較討論得出比較結果。
4.評價結果分析。我國物流行業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信息化應用方面有很大的進步,尤其是信息技術應用指標,得分超過了三分,說明我國物流行業內部對信息技術很重視,對一些先進的信息技術利用得比較好,比如GPS與GIS技術以及電子商務。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指標得分都超過了兩分,雖然起步較晚基礎不好,但是通過幾年不斷的努力,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在信息資源開發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得分在兩分以下,雖然大部分企業擁有了自己的IT部門,但是這個比率并沒有達到滿意值。所以我國物流產業在信息資源開發方面想取得較大進步,就必須在信息資源開發上下功夫,加大投入力度。
從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結果來看,我國物流業總體仍處于信息化基礎建設階段,同時,物流企業、物流行業和政府已經看到了物流信息化在國民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企業也積極探索先進物流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從政府的角度還需要加大國家對物流業信息化技術以及應用的投入、加快物流信息化平臺建設、培養專業的物流人才。
(作者單位:重慶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ndprint
隨著我國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很多物流企業意識到了信息化對企業的作用,紛紛加大了對信息化投資的力度。經過十來年的信息化建設,我國物流業信息化究竟達到了一個什么樣的水平,成為政府和物流企業亟需了解的一個問題。
一、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水平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對于物流信息化水平的研究主要分為三類,第一,對我國物流信息化現狀進行研究。例如,宋杰通過對我國物流信息化管理現狀的分析,指出物流信息化管理是物流企業的命脈及核心,并展望我國物流信息化的發展前景。第二,研究我國物流信息化特點及存在的問題。例如,賀彩玲、張玉靜對我國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做了研究,提出我國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存在信息系統使用率低,信息化層次低的問題,需要加強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和完善物流信息標準體系。第三,建立物流信息化指標體系。例如,王小建、王建偉對我國物流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做了研究,建立了比較全面的指標體系。根據上述情況,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對物流信息化評價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物流企業和信息技術的研究,從產業角度對物流行業信息化水平的研究和指標體系研究很少。
二、構建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原則對評價指標的選取有著指導性作用,論文依據科學性、系統性、可比性、定量性原則,結合《國家信息化指標構成方案》以及《中國物流年鑒》上與信息化相關的統計數據,設計出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具體說明如下。
1.信息化基礎設施。物流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直接關系到該產業的信息化是否具備了相應的硬件條件。其中:(1)物流企業信息系統的建設率=擁有獨立信息系統的物流企業數量/物流行業內企業的總量×100%。該指標越大說明物流企業對信息化的投入力度越大。(2)物流企業門戶網站的建設率=已擁有獨立門戶網站的物流企業數量/物流行業內企業的總量×100%。該指標越大說明越來越多的物流企業開始籌備建設自己的門戶網站,以此拓寬企業的宣傳途徑、提升企業核心業務信息化處理效率。
2.信息化技術應用。物流信息化技術應用涉及物流運作的各個環節,同時,它關系到物流業信息化建設的速度與質量,集中體現了物流信息化建設的效益。其中:(1)系統間全部集成物流企業所占比率=系統間全部集成物流企業數量/物流行業內企業的總量×100%。該指標越大說明物流企業各種功能就越協調,因為只有各種功能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可能達到信息的共享,才能使決策者快速的做出決策,才能提高產品及服務質量,降低成本。(2)應用GPS與GIS的物流企業所占比率=應用GPS與GIS的物流企業/所有使用新技術的物流企業數量×100%。該指標越大說明基于GPS與GIS的應用能提高物流企業的信息管理水平和實現運輸過程的透明化管理,降低物流過程所付出的成本,提高物流流通過程中的安全性。(3)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占GDP比重=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國內生產總值。該指標越大說明物流交易活動中電子商務的利用情況越好。
3.信息化人力資源。物流業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是專業的信息化人才,在很多時候人的作用是決定性的,所以人力資源指標也能衡量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水平。其中:(1)我國開設物流專業院校數量占所有高等院校的比重=我國開設物流專業院校數量/我國所有高等院校的數量。該指標越大說明國家教育部門對物流專業的重視程度越高,更有利于信息化人才的培養。(2)我國物流專業本科畢業生人數增長率=(考察期我國物流專業本科畢業生人數—基期我國物流專業本科畢業生人數)/基期我國物流專業本科畢業生人數×100%。該指標越大說明我國物流人才的數量越來越多,質量也越來越高,越有利于發揮人在信息化過程中的作用。(3)定期組織培養員工的企業比率=定期組織培養員工的企業數/行業內企業總數。 該指標越大,說明企業越重視員工的發展,不僅可以提高員工的素質,也為企業信息化建設提供了人才儲備。
4.信息資源開發。物流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是物流信息化的基本內容,物流企業信息資源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企業信息的收集、篩選、分類、分析、加工以及對各種技術產品市場的信息和競爭對手信息加以運用的全過程。信息資源的開發直接反映出物流企業對信息資源的重視程度,直接與信息化水平掛鉤。其中:(1)企業IT部門建設率=行業內已經建設了IT部門的企業數/該行業內企業的總量×100%。該指標越大說明企業對IT的重視程度越高,IT部門的地位也越高。(2)物流與供應鏈相關論文和項目數量增長率=(考察期我國物流與供應鏈相關論文和項目數量—基期我國物流與供應鏈相關論文和項目數量)/基期我國物流與供應鏈相關論文和項目數量×100%。該指標值越大,說明物流業的創新效率越高,為信息化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
論文根據物流行業特點進行評價,對物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步驟是:首先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及形成評價體系,再對相應的指標數據進行量化處理并根據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然后根據各層指標實際得分和相應層的權重計算出各層指標的數值,最后采用加權平均法將所有指標進行加權,得到綜合的評價結果就是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水平。
1.指標量化。評價指標體系中共有10個定量指標,分別是:物流企業信息系統建設率、物流企業門戶網站建設率、系統間全部集成物流企業所占比率、應用GPS與GIS的物流企業所占比率、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占GDP比重、我國開設物流專業院校數量占所有高等院校的比重、我國物流專業本科畢業生人數的增長率、定期組織培養員工的物流企業比率、物流企業IT部門擁有率、物流與供應鏈相關論文數量的增長率。論文所使用到的指標數據大都來源于統計數據,其中,基礎設施指標、信息化技術應用指標和人力資源指標及信息資源開發指標這四個指標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物流年鑒》和《中國現代物流發展報告》。
2.指標權重。目前比較常有的幾種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有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變異系數法。由于變異系數法比較適合評價指標對于評價目標而言比較模糊時用,所以論文采用研究較早,也較為成熟的的層次分析法。論文以二級指標體系中的四個指標為例來論述指標判斷矩陣的構建方法。二級指標體系是由信息化基礎設施指標、信息化技術應用指標、人力資源指標、信息資源開發四個指標構成。按照層次分析法 “1—9”標度法對這五個指標進行兩兩比較討論得出比較結果。
4.評價結果分析。我國物流行業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信息化應用方面有很大的進步,尤其是信息技術應用指標,得分超過了三分,說明我國物流行業內部對信息技術很重視,對一些先進的信息技術利用得比較好,比如GPS與GIS技術以及電子商務。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指標得分都超過了兩分,雖然起步較晚基礎不好,但是通過幾年不斷的努力,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在信息資源開發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得分在兩分以下,雖然大部分企業擁有了自己的IT部門,但是這個比率并沒有達到滿意值。所以我國物流產業在信息資源開發方面想取得較大進步,就必須在信息資源開發上下功夫,加大投入力度。
從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結果來看,我國物流業總體仍處于信息化基礎建設階段,同時,物流企業、物流行業和政府已經看到了物流信息化在國民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企業也積極探索先進物流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從政府的角度還需要加大國家對物流業信息化技術以及應用的投入、加快物流信息化平臺建設、培養專業的物流人才。
(作者單位:重慶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ndprint
隨著我國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很多物流企業意識到了信息化對企業的作用,紛紛加大了對信息化投資的力度。經過十來年的信息化建設,我國物流業信息化究竟達到了一個什么樣的水平,成為政府和物流企業亟需了解的一個問題。
一、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水平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對于物流信息化水平的研究主要分為三類,第一,對我國物流信息化現狀進行研究。例如,宋杰通過對我國物流信息化管理現狀的分析,指出物流信息化管理是物流企業的命脈及核心,并展望我國物流信息化的發展前景。第二,研究我國物流信息化特點及存在的問題。例如,賀彩玲、張玉靜對我國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做了研究,提出我國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存在信息系統使用率低,信息化層次低的問題,需要加強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和完善物流信息標準體系。第三,建立物流信息化指標體系。例如,王小建、王建偉對我國物流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做了研究,建立了比較全面的指標體系。根據上述情況,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對物流信息化評價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物流企業和信息技術的研究,從產業角度對物流行業信息化水平的研究和指標體系研究很少。
二、構建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原則對評價指標的選取有著指導性作用,論文依據科學性、系統性、可比性、定量性原則,結合《國家信息化指標構成方案》以及《中國物流年鑒》上與信息化相關的統計數據,設計出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具體說明如下。
1.信息化基礎設施。物流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直接關系到該產業的信息化是否具備了相應的硬件條件。其中:(1)物流企業信息系統的建設率=擁有獨立信息系統的物流企業數量/物流行業內企業的總量×100%。該指標越大說明物流企業對信息化的投入力度越大。(2)物流企業門戶網站的建設率=已擁有獨立門戶網站的物流企業數量/物流行業內企業的總量×100%。該指標越大說明越來越多的物流企業開始籌備建設自己的門戶網站,以此拓寬企業的宣傳途徑、提升企業核心業務信息化處理效率。
2.信息化技術應用。物流信息化技術應用涉及物流運作的各個環節,同時,它關系到物流業信息化建設的速度與質量,集中體現了物流信息化建設的效益。其中:(1)系統間全部集成物流企業所占比率=系統間全部集成物流企業數量/物流行業內企業的總量×100%。該指標越大說明物流企業各種功能就越協調,因為只有各種功能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可能達到信息的共享,才能使決策者快速的做出決策,才能提高產品及服務質量,降低成本。(2)應用GPS與GIS的物流企業所占比率=應用GPS與GIS的物流企業/所有使用新技術的物流企業數量×100%。該指標越大說明基于GPS與GIS的應用能提高物流企業的信息管理水平和實現運輸過程的透明化管理,降低物流過程所付出的成本,提高物流流通過程中的安全性。(3)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占GDP比重=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國內生產總值。該指標越大說明物流交易活動中電子商務的利用情況越好。
3.信息化人力資源。物流業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是專業的信息化人才,在很多時候人的作用是決定性的,所以人力資源指標也能衡量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水平。其中:(1)我國開設物流專業院校數量占所有高等院校的比重=我國開設物流專業院校數量/我國所有高等院校的數量。該指標越大說明國家教育部門對物流專業的重視程度越高,更有利于信息化人才的培養。(2)我國物流專業本科畢業生人數增長率=(考察期我國物流專業本科畢業生人數—基期我國物流專業本科畢業生人數)/基期我國物流專業本科畢業生人數×100%。該指標越大說明我國物流人才的數量越來越多,質量也越來越高,越有利于發揮人在信息化過程中的作用。(3)定期組織培養員工的企業比率=定期組織培養員工的企業數/行業內企業總數。 該指標越大,說明企業越重視員工的發展,不僅可以提高員工的素質,也為企業信息化建設提供了人才儲備。
4.信息資源開發。物流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是物流信息化的基本內容,物流企業信息資源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企業信息的收集、篩選、分類、分析、加工以及對各種技術產品市場的信息和競爭對手信息加以運用的全過程。信息資源的開發直接反映出物流企業對信息資源的重視程度,直接與信息化水平掛鉤。其中:(1)企業IT部門建設率=行業內已經建設了IT部門的企業數/該行業內企業的總量×100%。該指標越大說明企業對IT的重視程度越高,IT部門的地位也越高。(2)物流與供應鏈相關論文和項目數量增長率=(考察期我國物流與供應鏈相關論文和項目數量—基期我國物流與供應鏈相關論文和項目數量)/基期我國物流與供應鏈相關論文和項目數量×100%。該指標值越大,說明物流業的創新效率越高,為信息化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
論文根據物流行業特點進行評價,對物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步驟是:首先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及形成評價體系,再對相應的指標數據進行量化處理并根據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然后根據各層指標實際得分和相應層的權重計算出各層指標的數值,最后采用加權平均法將所有指標進行加權,得到綜合的評價結果就是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水平。
1.指標量化。評價指標體系中共有10個定量指標,分別是:物流企業信息系統建設率、物流企業門戶網站建設率、系統間全部集成物流企業所占比率、應用GPS與GIS的物流企業所占比率、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占GDP比重、我國開設物流專業院校數量占所有高等院校的比重、我國物流專業本科畢業生人數的增長率、定期組織培養員工的物流企業比率、物流企業IT部門擁有率、物流與供應鏈相關論文數量的增長率。論文所使用到的指標數據大都來源于統計數據,其中,基礎設施指標、信息化技術應用指標和人力資源指標及信息資源開發指標這四個指標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物流年鑒》和《中國現代物流發展報告》。
2.指標權重。目前比較常有的幾種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有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變異系數法。由于變異系數法比較適合評價指標對于評價目標而言比較模糊時用,所以論文采用研究較早,也較為成熟的的層次分析法。論文以二級指標體系中的四個指標為例來論述指標判斷矩陣的構建方法。二級指標體系是由信息化基礎設施指標、信息化技術應用指標、人力資源指標、信息資源開發四個指標構成。按照層次分析法 “1—9”標度法對這五個指標進行兩兩比較討論得出比較結果。
4.評價結果分析。我國物流行業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信息化應用方面有很大的進步,尤其是信息技術應用指標,得分超過了三分,說明我國物流行業內部對信息技術很重視,對一些先進的信息技術利用得比較好,比如GPS與GIS技術以及電子商務。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指標得分都超過了兩分,雖然起步較晚基礎不好,但是通過幾年不斷的努力,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在信息資源開發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得分在兩分以下,雖然大部分企業擁有了自己的IT部門,但是這個比率并沒有達到滿意值。所以我國物流產業在信息資源開發方面想取得較大進步,就必須在信息資源開發上下功夫,加大投入力度。
從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結果來看,我國物流業總體仍處于信息化基礎建設階段,同時,物流企業、物流行業和政府已經看到了物流信息化在國民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企業也積極探索先進物流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從政府的角度還需要加大國家對物流業信息化技術以及應用的投入、加快物流信息化平臺建設、培養專業的物流人才。
(作者單位:重慶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