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摘 要】陳云在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為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形成作了必要的思想準備和政治準備,滿懷熱情地指導和幫助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展工作。他身體力行維護中央權威,贏得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由衷信任和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愛戴。
【關鍵詞】陳云;中國共產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黨的建設
陳云作為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對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形成及其工作的有效開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和智慧,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思考醞釀黨的干部新老交替,為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形成做了必要的思想準備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一大批曾受迫害、排擠和打壓的德高望重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重新走上黨中央的領導崗位。然而,經受十年“文革”的沖擊和影響,黨的組織工作破壞殆盡,黨的領導干部特別是黨的高級領導干部青黃不接的情況十分突出,許多老同志由于長期患病難以從事繁重的領導工作,還有許多老同志由于長期超負荷工作使他們的身體健康每況愈下,陳云對此十分擔憂,他曾告誡全黨:如果對這種狀況置之不理,不采取任何必要措施,“那么,事情發展下去,在沒有準備好中青年干部的情況下,必然是讓六十歲以上的老干部因工作勞累很快地在短時期內陸續病倒、病死,而被迫地不得不倉促提拔一些很不適當的中青年干部來擔任領導工作”,“這樣對黨的事業很不利”②。因此,加快提拔培養一大批德才兼備的中青年領導干部成為黨的組織工作的當務之急。
陳云始終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的全局高度審視黨的干部培養工作,他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就開始思考醞釀黨的領導干部新老交替和培養大批中青年干部的問題,盡管此時陳云身體狀況并不理想,但他依然竭盡全力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繼往開來辛勤工作,正如他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會上所說:“我的身體情況是很差的。我將盡我的力量來工作。但是,我只能做必要的工作,就是說量力而行”③,實際上,陳云對黨的新老交替和提拔培養中青年干部的思考沒有絲毫停歇,他不顧年邁和疾病纏身為之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黨的干部新老交替關系到黨的事業薪火相傳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繼往開來,是直接關乎黨和國家能否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陳云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提拔培養中青年干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1978年12月,陳云在中央工作會上提議要成立中央書記處,希望比較年輕一點的干部走上第一線;1981年3月他在給陸定一的回信中再次強調:“老干部是重要的,但如果現在不提拔四十歲左右的年輕干部在各級別的崗位上參加工作,讓他們在工作中取得經驗,則接班問題就要成大問題”④。1981年5月,陳云在《提拔培養中青年干部是當務之急》一文中進一步指出了選拔培養中青年干部的極端重要性,他說:“只有成千上萬地提拔經過選擇的好的中青年干部,才能使我們的干部交接班穩定地進行”,“才能使興風作浪的分子搞不起大亂子”⑤。在陳云的親自推動下,黨的干部年輕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時年56歲的江澤民和54歲的李鵬均當選為黨的十二屆中央委員;時年僅37歲的胡錦濤當選為黨的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成為中央委員中最年輕的一位。
為了進一步加快干部新老交替步伐,陳云更是身體力行,主動要求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以實際行動支持中青年干部的工作。1986年10月30日,鄧小平、李先念來到陳云住處,三位老人進行了一次長談。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召開前夕,陳云在中央紀委第九次全體會議上講述了這次談話的中心內容:“去年十月,小平同志、先念同志和我共同商議,十三大時一起退下來。這是黨的事業的需要”①。黨的十三大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局出發,沒有同意他們的“全退”請求,三位老人只好接受中央要求,只退出中央第一線領導崗位,采取了“半退”的方式。1988年5月鄧小平在會見朝鮮人民武裝力量部部長吳振宇時談到:“我、陳云、李先念離開政治局,當然也離開政治局常委會”②。“半退”后的陳云更加注意采取“少做就是多做,多做就是少做”的工作方式,積極支持年輕的中央領導成員的工作,并注意提醒他們要在實踐中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并用它來觀察和處理問題。
二、堅決維護黨的團結和社會穩定,為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順利交接發揮重要作用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等地爆發嚴重政治動亂,西安、長沙等地也發生了嚴重的打砸搶燒事件,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遭受嚴重威脅,正常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秩序受到嚴重破壞。在這一緊要關頭,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果斷決策,采取有力措施平息動亂,維護社會大局的穩定。陳云在制止動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89年5月陳云在中顧委常委會會議上強調:“現在是關鍵時刻,不能后退”,“我們作為老同志,現在就要堅決地擁護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堅決擁護李鵬同志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在首都黨政軍干部大會上的講話。同時,要主動地多做干部和群眾的工作”③。同時,鄧小平也開始醞釀組建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比較系統地提出了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應具備的條件:第一,要有好的形象:開闊政治胸襟,堅持改革開放。第二,要有一個年輕的面貌:年富力強,積極進取。第三,要有一個高度的自覺性:親密團結合作,注意維護核心。第四,要有一個務實的作風:多干實事,取信于民④。
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高度評價以鄧小平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場斗爭中發揮的重大作用,并對中央領導機構成員進行了必要調整,選舉江澤民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這次會議標志著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正式形成。幾乎同時,中央顧問委員會召開第四次全體會議,贊同和支持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的各項決定,表示要全力支持中央新的領導集體的工作⑤。江澤民高度重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中的建設性作用,他指出:“鄧小平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健在,一般日常的工作,我們絕不打擾他們,但是遇到很重大的問題,我們還是可以隨時向小平同志請教,聽取其他老一輩革命家的意見。他們在長期斗爭和建設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治黨治軍治國的豐富經驗,形成的崇高威望,是黨的寶貴財富,對我們新的領導集體的工作仍然十分重要”⑥。
這場政治危機過后,陳云思考最多的問題是如何全力支持江澤民等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工作,維護黨的團結統一。陳云建議要按照“團結大多數”的原則實事求是地處理政治風波后的遺留問題,他認為這場風波“是建國以來沒有發生過的非常復雜的政治實踐,也是我們黨內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一場特殊的政治斗爭”,“對于這場政治斗爭,應該采取正確的黨內斗爭方針來處理。就是說,應該從全局的觀點,即從黨的最高利益、長遠利益為出發點來處理”,這樣做“是有利于安定團結的,有利于教育團結絕大多數人的”⑦。陳云的上述建議深刻體現了我們黨“團結—批評—團結”的正確方針,體現了實事求是處理黨內政治問題的優良傳統,對維護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政治權威和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三、堅定不移支持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滿懷熱情給予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指導和幫助
十三屆四中全會后,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始領導全國人民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篇章,黨和國家的事業開啟新的序幕。此時的陳云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老人,但他仍盡其所能熱情地指導和幫助第三代領導集體的各項工作,充分體現了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政治家的博大胸襟和崇高品格,生動地彰顯了陳云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陳云十分關心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事業,特別是對如何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深刻思考,為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1989年8月16日,陳云在同江澤民談話時表達了他對經濟生活中分散過多和物價過高問題的擔憂,他說道:“我們曾經計劃在五年內物價和工資每年都提高百分之十”,但是“我們是物資缺乏的國家,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會發生搶購、提款風潮”,他向中央提醒道:“現在物價上升幅度減慢,是靠財政補貼來取得的。物價猛漲的危險,并沒有過去。”①江澤民表示陳云的意見很重要,準備在中央常委里做些醞釀,然后研究如何貫徹。1990年6月,陳云再次同中央負責同志談話,對當前的經濟工作提出了具體建議,他強調:“在我國,還是低工資、高就業、加補貼的辦法好。這是保持社會安定的一項基本國策。”“即使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對這些產品也是實行補貼的。”他指出:“通過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可以逐步減少一些不合理的補貼”,“但是要從根本上取消補貼是不可能的”②。
盡管陳云沒有到過經濟特區,但他始終牽掛著經濟特區的建設。1992年4月,陳云在同上海市委負責同志交談時鼓勵他們:“要解放思想,大膽實踐,善于總結,按照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狠抓振興上海、開發浦東的各項工作的落實,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出新貢獻”③。陳云還要求經濟特區建設要在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有所突破、大膽創新,他在《悼念李先念同志》一文中表示:“我們一直注意特區建設,認為特區要辦,必須不斷總結經驗,力求使特區辦好”,“現在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規模比過去要大得多、復雜得多,過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在當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很多已經不再適用。這就需要我們努力學習新的東西,不斷探索和解決新的問題”④。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極端重要的工作,政治風波之所以能夠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國際政治環境的變化和國際政治格局的調整,西方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潮的涌入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造成嚴重沖擊,陳云對此極為關注。1989年9月8日,陳云在同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告誡全黨同志:帝國主義的五大特點和侵略別國、互相爭霸的本質沒有過時,“那種認為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已經過時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非常有害的”,這種思想傾向值得黨中央的高度警惕,他進一步指出:“從歷史事實看,帝國主義的侵略、滲透,過去主要是‘武的,后來‘文、‘武并用,現在‘文的(包括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突出起來,特別是對社會主義國家搞所謂的‘和平演變”,最后他特別強調:“這個問題,到了大呼特呼的時候了”⑤。陳云也十分關注國際反華勢力利用宗教從事敵對活動的現象,對此深感不安,1990年4月,他在給江澤民同志的信中深刻指出:“利用宗教,同我們爭奪群眾尤其是青年,是國內外階級敵人的一個慣用伎倆,也是某些共產黨領導的國家丟失政權的一個慘痛教訓”,他建議中央應該切切實實抓一抓這個問題,“在這方面務必使它不能成為新的不安定的因素”⑥。江澤民在收到陳云的來信后,將這封信批給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楊尚昆、萬里、薄一波傳閱,還批示道:“陳云同志提出的問題很重要,確實需要引起各級黨委和政府重視和警覺,千萬不能麻痹大意,要及早采取有力措施,否則會釀成嚴重后果”⑦。
在領導藝術和工作方法上,陳云也給予悉心指導。陳云建議黨中央領導同志要有國際視野和歷史眼光,學會“踱方步”,思考一些全局性和戰略性的問題,不要整天為瑣碎的事情忙得不可開交,這不是黨的領導者應有的工作狀態。例如,他在張光斗、張志凱合寫的《我國水資源問題及其解決途徑》一文的批示中寫道:“水的問題始終是一個大問題,要從戰略高度認識水的問題的重要性”,他將這封信批給江澤民、李鵬等人傳閱,江澤民看完陳云的批語和材料后十分贊同,立即責成國務委員兼國家計委主任鄒家華研究制定水資源節約與開發工作方案。陳云還建議要著力改進黨的會風,以提高科學決策和領導工作的辦事效率,他指出:“現在的會議很多,如果每天必到,恐怕也辦不成大事”,“還是一句老話,開會不要開死人”⑧。
四、身體力行堅決維護中央權威,贏得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由衷信任和衷心愛戴
陳云對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指導和幫助,其根本出發點就是要鞏固和加強黨的團結統一,堅決維護中央權威。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開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黨的事業呈現蓬勃發展的嶄新態勢,陳云對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工作表示肯定,認為“自從江澤民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以來,制定了不少好的方針、政策”①,1994年他在同上海市負責同志談話時再次對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展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認為“現在的中央領導班子是堅強的、有能力的,工作是做的不錯的”,他強調:“目前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要解決好這些困難和問題,首先要維護和加強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權威。如果沒有中央的權威,就辦不成大事,社會也無法穩定”②。
陳云在熱情給予第三代領導集體以幫助和支持的同時,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政治上和工作上對陳云同志高度信任,一些重大問題都及時向陳云同志請示匯報。1992年11月,江澤民等領導來到上海陳云住處,就黨的十四大確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向陳云征求意見,陳云表示:“你講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實事求是,講得對”,他還向江澤民建議:“軍隊還有地方都不能有山頭主義,要搞五湖四海”,“還有一件事情,就是現在不少基層,主要是縣以下的,干群關系緊張,這也是一個大問題”③。1993年7月,江澤民再次看望陳云,并向他通報了中央加強宏觀調控的十六條意見下達后的情況,陳云對此十分認可,他說道:“我雙手贊成十六條”,還請你們考慮的意見是“快刀斬亂麻,重病要用重藥醫”,“應當把中央的財力收回來”,“要防止外國把中國‘蘇聯化”④。
1995年5年4月10日,陳云在北京與世長辭。陳云同志逝世后,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訃告,高度贊揚陳云為黨、國家、人民和軍隊做出的杰出貢獻,稱贊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在國內外享有崇高的威望,深得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尊敬和愛戴”⑤。江澤民等領導親自參加了陳云的遺體告別儀式和追悼會。1995年6月13日,在陳云誕辰九十周年之際,中共中央舉行《陳云文選》和《陳云畫冊》出版發行座談會,江澤民在會上高度評價了陳云的一生和他所做的貢獻,指出:“陳云同志是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和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成員,他對黨、對人民的貢獻是巨大的、多方面的。特別是他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和發展所建立的功勛尤為卓越”,“陳云同志關于‘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黨性原則和黨的紀律不存在‘松綁的問題等著名論斷,應該成為全黨同志的座右銘”。江澤民表示:“新版《陳云文選》三卷本,集中了他的思想和觀點,是他長期從事領導工作豐富經驗的理論概括,對于我們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黨的建設,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⑥。正如陳云生前秘書朱佳木所言:“這個評價應當說最集中地反映了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陳云同志的尊重”⑦。
綜上可見,陳云對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對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幫助也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晚年的陳云在為實現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順利過渡、打破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維護社會穩定和黨的團結統一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值得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永遠銘記。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思想政治理論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