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琴,曾茂蘭,項措吉,魁發瑞,李 楓
(西北民族大學醫院,甘肅 蘭州 730030)
近幾年,筆者在民族校醫院的臨床工作中發現,患結核病的學生比率明顯增高,尤其是牧區藏族、蒙古族學生。對近4年本校醫院住院登記的結核患者做回顧性調查分析,2007年患結核病的有18人,其中肺結核7人,結核性胸膜炎11人;2008年10人,其中肺結核6人,結核性胸膜炎4人;2009年5人,其中肺結核3人,均為藏族學生,結核性胸膜炎2人;2010年上半年7人,其中空洞型肺結核1人,肺結核并結核性胸膜炎1人,結核性胸膜炎5人,這7人中蒙古族1人,藏族6人,有6人在同一學院同一班級,且幾乎在同一月內患病,很明顯為快速傳染。因此,筆者對某民族高校2012年入學的部分不同民族新生進行了PPD試驗,掌握不同民族大學新生結核感染的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結核病的預防工作。
某民族高校的426名不同民族大學新生,其中男生216人,女生210人。漢族100人,男生56人、女生44人;蒙古族124人,男生58人、女生66人;藏族108人,男生56人、女生52人;維吾爾族94人,男生46人、女生48人。研究對象年齡17~21歲。
(1)以學院為單位,向學生講明試驗目的、意義及試驗期間的注意事項,告知可能出現的反應和處理方法,并簽訂PPD試驗同意書。(2)選用1ml容量的藍芯一次性注射器,準確吸取0.1ml(5U)PPD試劑,在前臂掌側中下1/3處,避開瘢痕、血管和皺褶,用75%酒精消毒后,皮內緩慢注入,使局部可見7~8m m大小的圓形橘皮樣皮丘。在注射后72小時,用卡尺測量硬結縱橫直徑,計算硬結平均直徑,計算公式為(縱徑+橫徑)/2。(3)對PPD試驗強陽性者拍攝胸片和痰培養查結核菌。
注射部位無反應或硬結平均直徑<5mm為陰性;5~19mm為一般陽性;≥20mm或局部出現水泡、破潰、壞死或有淋巴炎為強陽性[1]。
數據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組間比較應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不同民族新生PPD試驗結果[n(%),人]

表2 不同民族不同性別新生PPD試驗結果[n(%),人]

表3 不同民族城鄉新生PPD試驗結果[n(%),人]
426名受檢者中,PPD試驗陰性244人,陰性率57.28%,4個民族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037,P<0.05);維吾爾族陰性率最高,分別和藏族、蒙古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陽性159人,陽性率37.32%,各民族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χ2=3.303,P>0.05),其中男生 83人,陽性率38.43%(83/216),女生 76人,陽性率 36.19%(76/210),男女生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各民族男女生間比較,僅藏族男生陽性率明顯高于女生(P<0.05);城市學生75人,陽性率39.06%(75/192),鄉村 84人,陽性率 35.90%(84/234),城鄉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總體強陽性23人,強陽性率5.40%,蒙古族強陽性率明顯高于維吾爾族(P<0.05);男女生間及城鄉間強陽性率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對PPD試驗強陽性的學生行X線胸片和痰培養檢查,共確診1例肺結核患者,患病率為234.74/10萬。確診患者為蒙古族男生,無任何癥狀,胸片提示有結核病灶,行痰培養檢查,結核菌陽性,開始抗結核治療。
本研究顯示,4個民族學生PPD試驗陰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維吾爾族陰性率最高,分別和藏族、蒙古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維吾爾族學生屬于結核病的易感人群,可針對維吾爾族新生考慮給予卡介苗予以保護,同時加強維吾爾族新生結核病預防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一般陽性率37.32%,與2000年流行病學調查同年齡段水平(33.70%~44.40%)[2]接近,不同民族間陽性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漢族、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新生結核感染或卡介苗接種情況無明顯差別。男女生間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同梁軍軍等[3]的報道一致。4個民族中僅藏族男生陽性率明顯高于女生(P<0.05),說明藏族男生的抵抗力較高,抗結核感染力較強。城市學生陽性率39.06%,鄉村35.90%,城鄉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李飛等[4]報道的城鄉生源PPD試驗結果較為一致。強陽性率5.40%,同魯建民等[5]報道的結果接近,但蒙古族強陽性率較高,明顯高于維吾爾族的2.13%(P<0.05),PPD試驗強陽性表示體內有活動性結核的可能[6-7]。本調查確診1例肺結核患者,為蒙古族男生,無任何癥狀,提示需加強蒙古族PPD試驗強陽性新生結核病的跟蹤觀察,對強陽性者給予藥物預防,防止結核病傳播擴散。
本調查肺結核患病率為234.74/10萬,同2000年第四次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同年齡段患病率233/10萬結果接近,說明近幾年少數民族新生結核病患病率仍很高。新生入學后校醫院可利用專題講座、廣播、板報、發放健康資料等多種形式,加大對學生防治結核病的衛生宣教力度,每年進行PPD試驗以發現結果為強陽性的學生,對不同民族學生采取不同措施應是高校控制結核病的一項切實可行的措施。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2]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技術指導組.2000年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J].中國防癆雜志,2002,24(2):73-80.
[3]梁軍軍,鞠中紅.天津大學生結核菌素試驗現狀分析[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01,17(4):305-306.
[4]李飛,張秀麗.2007年太原市某高校入學新生結核菌素感染情況調查[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25):3399-3400.
[5]魯建民,魯濱,劉晚霞.某高校6534名新生結核菌素試驗結果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9,30(3):254-255.
[6]張敦熔.現代結核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
[7]劉新民,劉益清.中國衛生年鑒[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