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洪
(河池市衛生學校,廣西 河池 54702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健康要求越來越高,而醫學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不少問題,其中最為明顯的是生物醫學與醫學人文之間的失衡越來越明顯。目前,醫者漠視生命的事例屢見不鮮,折射出醫師醫德醫風的缺失;患者威脅、攻擊醫師的報道不斷,則反映了醫患矛盾正在加劇。因此,如何培養出讓群眾滿意的醫學人才,就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我校解剖實驗教師將專業教學與學生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有機融合,使解剖學成為一門專業與人文相互滲透的課程,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改善了醫患關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簡述如下。
從我校2012級農村醫學專業中隨機抽取兩個班,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人數分別為49人和50人,平均年齡分別為18.7歲和19.1歲,中考成績無顯著性差異(P>0.05)。
實驗分兩輪進行。
(1)第一輪:實驗組:在解剖實驗教學中融入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把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當作實驗教師的主要責任之一,并作為教學主要內容進行考核。具體做到以下幾點:①實驗教師通過解剖所用捐體標本對學生進行“尊重遺體,關愛生命”教育,突出醫德醫風建設,為學生在今后臨床工作中尊重、關心、愛護患者奠定堅實基礎。②組織學生參加對已簽署“遺體捐獻”重癥患者的護理工作;參與有“遺體捐獻”意愿患者的日常照料并交流等。③實驗課時,要求學生自己搬運尸體、清理尸體,打掃實驗室衛生,克服對尸體恐懼和厭惡的心理[1]。④在上解剖實驗課前,師生共同向“遺體”默哀,表示尊重和感恩,培養學生熱愛生命、不忘捐獻遺體者、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對照組:采用傳統解剖學實驗教學模式,以教學內容為主。兩組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時數完全一樣。
(2)第二輪:兩組交換,即原實驗組為對照組,原對照組為實驗組,分別實施以上兩種教學模式,學時、教材、教學內容均相同。
每輪實驗結束后均進行實驗考核,兩輪實驗全部結束后再進行問卷調查。兩次考核的形式、內容及監考教師等均由教務科指定,任課教師及實驗教師不參與。問卷調查的內容是教學對象對兩種教學模式的評價。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第一輪兩組學生的實驗考核成績為:實驗組49人,平均成績96.38分;對照組50人,平均成績67.63分,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584,P<0.01)。第二輪兩組學生的實驗考核成績為:實驗組50人,平均成績97.28分;對照組49人,平均成績 78.21分,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383,P<0.01)。
兩輪實驗結束后對參加實驗的99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99份,收回有效問卷9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8.99%。
2.2.1 學生對兩種教學模式的評價 希望在解剖實驗教學中融入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有82人,占83.67%;認為占用授課時間,不希望融入的有10人,占10.20%;無所謂的有6人,占6.13%。希望融入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學生明顯較多(χ2=133.65,P<0.01)。
2.2.2 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對學生的影響 通過問卷調查,解剖實驗教學中融入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對學生的影響較大,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較大意義,詳見表1。

表1 解剖實驗教學中融入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對學生的影響[n(%),人]
解剖學是醫學基礎課,很多醫學專業術語都來自于解剖學,而進入中職衛校就讀的學生很多都是初中畢業生,他們對自己將來沒有明確定位,學習積極性不高,再加上解剖學知識理論性強、抽象復雜,因此,學生普遍反映解剖太難學、不理解等,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而在解剖實驗教學中融入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讓學生一入校就接受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知道捐體標本來之不易,懂得尊重死者、關愛生命,從而堅定救死扶傷的信念,并因此認真學習,努力鉆研,使解剖學教學質量有較大提高。
傳統解剖學實驗教師授課比較枯燥,學生一進實驗室教師就迫不及待地傳授知識,認為只要傾心去教就行,殊不知如果學生缺乏學習的自覺性、自主性,教師就是講得再好、灌輸得再多也是無用的。而融入醫學人文素質教育,通過學生自己搬運、清理尸體,從而克服對尸體的恐懼心理,可培養學生尊重生命、不忘捐獻遺體者、博學精技、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使學生明白將來所從事職業的重要性及責任,從而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課堂教學效果大大提高。
農村醫學專業是國家為農村基層醫療事業而開設的新專業,學生畢業后要到基層鄉鎮衛生院、衛生所從事最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工作,因此,學生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對基層群眾的服務質量。學生一進校門就接受醫學人文素質教育,使其整體素質得到大幅度提高,在醫學實踐中做到“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才能真正取得患者的信任,減少醫患矛盾,改善醫患關系。
[1]趙振富,金哲,謝苗,等.解剖學教學中培養醫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性[J].解剖學研究,2012,24(5):38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