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軍,喻 平
(貴陽護理職業學院,貴州 貴陽 550081)
專業認同是指個體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認同程度,它既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狀態。高職護生專業認同既是護生個體與護理專業相互作用的過程,也是對護理專業的認識、情感、期望、意志、價值觀及技能的感知和護理工作的性質、特征等認同的狀態。如果護生對專業的認同消極,則會導致專業思想動搖,學習盲目,最終造成護理人才流失[1]。本研究通過分析臨床實習前后高職護生對專業認同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探討提高護生對專業認同的方法。
采用整體隨機抽樣法抽取我院2009級120名高職護生,臨床實習地點為貴陽市4所三級甲等醫院。
本研究采用胡忠華編制的“護理本科生專業認同問卷”[2]作為評估工具,分別于大二下學期及實習后6個月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問卷包括基本資料、專業認同及影響因素,其中專業認同由6個維度組成,包括專業認識、專業情感、專業意志、專業價值觀、專業技能、專業期望。各條目按照L i k e r t 5級評分法評分,各維度得分之和為專業認同總分,得分越高,專業認同越高,反之越低。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結果用描述性統計、百分數或()表示,實習前后專業認同得分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護生實習后專業價值觀得分高于實習前,而專業期望得分則低于實習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護生基本資料
表2 護生實習前后專業認同比較(,分)

表2 護生實習前后專業認同比較(,分)
專業認同 實習前 實習后t P專業認識專業情感專業意志專業價值觀專業技能專業期望專業認同總分13.56±2.8912.69±3.2616.96±4.402.78±1.0018.63±2.5113.13±1.3077.50±12.1513.65±2.3512.37±3.2216.30±3.643.13±0.8519.37±2.4412.09±2.1376.91±8.410.198-0.513-0.8552.0501.422-3.270-0.4070.8440.6100.3970.0450.1610.0020.686

表3 護生認為實習期間對專業認同影響最大的因素
本研究對象女生明顯多于男生;錄取方式均為第一志愿;就讀原因大部分是由于好找工作和父母意見而非出于自己喜歡,這些都與相關研究結果相符。
本研究結果顯示,臨床實習后護生專業價值觀得分較實習前有所提高(P<0.05),而專業期望得分卻比實習前低(P<0.05),這與李紅等[3]的研究結果一致,提示護生實習后認為護士的工作更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同時可能由于各種壓力使美好期望落空,導致專業自信度和滿意度降低、專業挫折感增強[3],以致期望降低。臨床實習前后護生在專業認識、專業情感、專業技能、專業意志方面的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由于短期(6個月)的臨床實習對這些方面尚未產生有意義的影響。實習前后專業認同總分比較,也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能是由于各維度的變化不一致,有增有減所造成的。
研究發現:多數護生認為對專業認同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帶教教師,這與其他研究相符,如Shakespeare等[4]的質性研究表明,護生與臨床帶教教師或資深護士間的交流對專業認同有利,且護生參與交流的主動性可作為評價其專業認同水平的參照點,提示臨床帶教教師在護生專業認同方面的重要性。教師具有示范性的特點[5],將直接影響護生的身心發展和學習效果,教師的工作態度、專業素養、道德水平等對實習護生的專業態度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帶教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尊重、理解護生,對護生進行情感關注,積極引導護生分享臨床經驗、知識和技能,將有助于提高護生的專業認同感。部分護生認為實際護理工作和實習科室對專業認同影響最大,這既說明護理專業的實踐性較強,護生親自參與將對護理工作有更加深刻的體會,實現護生到護士的角色轉變,也說明創造積極良好的科室氛圍有利于提高護生的專業認同,正如Fagerberg等[6]指出護士群體的職業氛圍(相互學習、支持、分享經驗)對個體的專業認同、知識技能等發展至關重要。另外,少數護生認為其他專業實習同學或教師對其專業認同影響最大,這也從某種程度上表明社會支持對護生專業認同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臨床實習對護生專業認同各維度影響不同,積極和消極影響均存在,故應提高帶教教師的素質,創造良好的科室氛圍,加強社會支持,引導護生積極主動參與護理實踐,這樣才能提高護生的專業認同。另外,臨床實習時間的長短是否對專業認同有相關影響尚需進一步研究論證。
[1]郝玉芳,劉玲,劉曉虹.在讀護生的職業認同研究[J].心理科學,2008(5):1154-1157.
[2]胡忠華.四川省護理本科生專業認同調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學,2007.
[3]李紅,沈寧,何仲,等.護理本科生專業態度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06(1):22-24.
[4]Shakespeare P,Webb C.Professional identity as a resource for talk:exploring the mentor-student relationship[J].Nures Inq,2008,15(4):270-279.
[5]趙然,梁虹,李秀艷.護理專業大學生素質教育方法初探[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7):508.
[6]Fagerberg I,Kihlgren M.Experiencing a nurse identity:the meaning of identity to Swedish registered nurses 2year after graduation[J].J Adv Nurs,2001,34(1):137-145.